“多动症”怎么治疗
(2012-09-05 17:20:08)
标签:
杂谈 |
药物治疗联合行为矫正策略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的常见问题(FAQ):
1.用什么药物治疗,怎么起作用的?
目前比较常用的一种药物是盐酸哌甲酯。这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它能增加脑内多巴胺递质水平。另一种是托莫西汀。这是非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它能增加脑内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这两种药物都能使脑细胞能更有效沟通,从而注意能力增加,控制冲动,表现得更有组织性和计划性。在控制ADHD核心症状上,这两种药物的疗效并无明显差异。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钟乐
维持时间:托莫西汀维持时间长,可达24小时,一天只需服药一次;而盐酸哌甲酯作用时间短约为4小时左右,可能需要每日服药2~3次。
对于合并抽动症患儿:托莫西汀可以安全使用,盐酸哌甲酯有可能增加抽动,使用需要谨慎。
药物依赖:托莫西汀起效缓慢,一般用药1周后症状改善,4~6周达到最佳效果。盐酸哌甲酯服药后1小时左右起效,维持4小时左右,有可能引起药物依赖(类似于茶和咖啡的作用,间断用药可减少药物依赖的发生。)
价格:托莫西汀较贵,一周的药物费用可能达200元左右;盐酸哌甲酯较便宜,每周费用约在10元以内。
2.所有诊断为“多动症”的孩子都需要治疗吗?
是的,如果不治疗,很多行为问题会进展,并出现新的问题,处理起来会更困难。很多高年级患儿会出现学习困难、攻击行为、自尊心低下等额外的问题。
不过,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需要药物治疗,这需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对孩子学业和社交影响程度决定。但是如果孩子需要药物治疗,而没有给予时,行为矫正会变得很困难,父母和医生付出的努力可能会付之东流。
3.药物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药物治疗多动症有确切的疗效和安全性。
- 对学习的影响:药物能改善注意力,使孩子上课能专心听讲,从而汲取更多的课堂知识;能提高学习的持久性、完成作业的准确性;使孩子做事更有计划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高作业的数量和质量。最终提高学习成绩。
- 对情绪的影响:药物能减少烦躁不安。父母发现孩子用药后发脾气减少,比较听话;有的孩子自己能感到愤怒、敌意的情绪减轻;有的孩子那种乏味、对什么都提不起劲的感觉消失了,又变得兴致勃勃。情绪的改善导致行为冲动性降低,儿童攻击、吵闹、违抗等行为显著减轻。
- 对社交行为的影响:药物可以改善人际交往中的对抗性,使儿童遵守教室规则、服从老师指导,得到同学的接纳,与同伴友好相处;增加对父母指令要求的依从性和长时间遵守承诺的能力;孩子和父母、老师和同学间的冲突减少,改善了社会功能。父母会发现孩子更好管理,对他们监督管理花费的精力有所减少,父母精神上的压力减轻了,家庭气氛得到缓解。
4.
这根据病情的程度和药物的有效性决定,一般是6个月到数年。20%以上的孩子可以在治疗1年左右停止药物治疗。例如孩子的症状轻微,学习和人际关系不受影响;或者孩子虽然症状仍较明显,但是新学期换了一位更有管理能力的老师,愿意和家长配合在教室使用行为矫正技术,就可以停药观察一段时间。如果症状加重,可能需要恢复药物治疗。
有时候,医生会在新学期开始1个月后停止治疗1~2周(开始的1个月用于返回学校的调整,不适于停药试验)判断药物的疗效。如果孩子各方面适应都比较令人满意,老师对他没有特别的看法,就可以停药。如果在学校的表现仍然有明显的症状,应继续坚持药物治疗。
5.
托莫西汀和盐酸哌甲酯并不会使孩子变傻,相反,它因为使孩子注意力集中、抑制冲动,治疗后,孩子的智力测试的成绩反而会提高。不过,我们并不认为是药物让孩子更聪明了,而是帮助孩子发挥了他们应有的能力。
6.
副作用通常在治疗早期出现,往往是轻微、短暂的。最常见的副作用是食欲不振、胃痛、头痛、入睡困难。通过调整剂量或给药方案大多数都可以得到控制。
最让人关注的副作用是药物对身高的影响。但是一个直到成年期的前瞻性研究发现药物不影响最终身高。
7.
托莫西汀不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没有成瘾的可能。哌甲酯是兴奋剂,有些家长会担心长期服用会成瘾。到目前为止,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还没有儿童使用治疗剂量的哌甲酯造成药物成瘾的报道。还有多项研究表明,坚持服用兴奋剂治疗多动症的青少年比不服药的多动症青少年出现吸毒、烟酒成瘾的比例要低。也就是说,药物治疗可以防止多动症孩子长大后出现成瘾行为。
8.药物吃了就有用,不吃就没有用,不等于还是没有用吗?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目前没有“治愈”措施,但是如果认识、理解并合理治疗,这种疾病的状态是可以控制的。
就像眼镜帮助近视患者注视,拐杖帮助腿脚不便的人行动一样,药物虽然不能“治愈”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但合理的应用可以改善孩子的功能,这也是治疗的首要目标,我们期望的结果有:
- 改善与家长、老师、同伴间的关系
- 减少破坏性行为
- 提高学习成绩,尤其是工作量、效率、完成程度和准确性
- 增加生活自理能力或家庭作业的独立性
- 改善自尊
- 提高生活安全性,避免危险行为
年龄大了“多动症”会不会自己好?
重点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