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你有“注意力缺陷综合征”

标签:
杂谈 |
2011-06-18
“明知道那么多事情堆在眼前:摊开的文件、散乱的衣橱,或者是一个该打的电话,一封该飞出去的邮件……还有自己焦急不安的小心脏,我们还是边咬着手指甲,边发呆地说,再等一会儿,就一下下……
在豆瓣还有这么三个小组:“我们都是拖延症”、“我又荒废了一天”以及“请假借口研究所”。最近,“我又荒废了一天”小组的组员突破了8万人。按理说,这应该是一个互相攀比“谁更拖延”的狂欢聚集地,但“我们都是拖延症”这个小组都是在非常严肃地探讨如何战胜拖延症,活像一个戒毒互助会……翻了好几页讨论内容,都是“从明天起,做好每一件事”“自律是男人就不再拖延”。
只要坐在计算机前,你是不是很容易就忘了自己要做什么,被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是不是开始习惯“多任务”的工作:在文档、即时通信工具、网页、微博之间快速切换?你甚至无法集中注意力在一件事情上,对所有东西都失去兴趣?如果是这样你就要注意了,你患上了“注意力障碍”,也就是“成人注意力缺陷综合征”。
“拖延族”
每天工作能拖则拖
陈林(化名)是一家单位的文案职员,一天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对着电脑。“每天到单位开启电脑后,我先打开当天的工作文本,还没敲几个字,就没心思了。开始逛逛论坛,看看微博,结果就一发不可收拾了。特别是微博,我大概每过2分钟就刷新一次页面。”陈林说,直至中午,工作文本上依然空白一片,还戏称自己为“超级名磨”。
陈林无奈地说,曾经她在微博上这么评价过自己,“不管工作多么紧要,时间多么紧迫,我都可以抛开现在的工作,投入到有趣的综艺节目和豆瓣、天涯社区,滚动刷微博等,直到这些地方都让我觉得无聊了,我才会收心回来写上司急着要的文案策划。永远没有时间概念,永远拖延到最后一刻……”没想到这段话说出了很多朋友和同事的心声,原来大家都有“拖延症”。
“电脑上贴满了各种要交的文案策划稿,部门的任务这周末前必须完成。明知有许多事要做,却总是暗示自己等会儿再等会儿,先收菜,刷新一下微博,签收淘宝购买的衣服,再来一局植物大战僵尸……结果,今天又加班到凌晨才回家。”陈林说,这就是她一天的真实生活写照。
“拖延症”其实叫“成人注意力缺陷综合征”
“明明事情就摆在眼前,可就是一拖再拖。生活中,做事拖延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普遍现象。“拖延症”在国外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在我的门诊中也越来越常见。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永远在工作时限的最后一秒完成工作,明明有一串想做的事情搁置在那儿,却总是对自己说:‘明天再做吧。’”省立同德医院身心科主治医师陈正昕解释。
陈正昕说,像陈林口中的“拖延症”,其实叫做“成人注意力缺陷综合征”,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工作拖拖拉拉,经常性的迟到、处理不好同事、上下级关系,经常更换工作。
“很多上司以为这些人懒惰,不思进取,其实拖延的人真的不是所谓的懒惰或者没有责任心。”陈正昕解释,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事件管理方面的问题,它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拖延症背后的心理学因素很复杂,比如害怕失败、害怕成功、害怕被控制等,因此他们去做一些有趣或有益的事情来逃避工作,甚至还会去做一些平时讨厌的事情。
“一般人到最后,肯定是会把拖延的工作或者任务完成,但如果一拖再拖,明日复明日的话,这就需要当心了,说明你需要到心理门诊进行治疗。”陈正昕提醒。
摆脱拖延
需提前自我计划
“其实‘拖延症’不是病,只能算是一种轻微的心理问题。”陈正昕说,“得了‘拖延症’主要是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计划能力。”
他表示,要战胜“拖延症”,首先要在前一晚或者一大早就计划好自己一天要完成的工作和任务,在最醒目的位置贴一张任务清单便签,时刻提醒自己集中注意力,认真完成工作。同时给自己制定一个奖励惩罚的标准,如果今天提前完成工作就奖励自己一件小礼物或者一顿大餐,反之,如果因为拖延而没完成的,就惩罚自己少买一件衣服。这样会让自己有个目标,实行起来更富趣味性。
其次,尽量减少自己的“多任务”倾向。上班时间少打开网页,QQ等通讯工具,最好都设置成“隐身”模式,关闭除工作群之外的群消息提醒等,尝试每天或每周给自己设定“无网时”或“无网日”。
此外,把休息时间集中在午餐后。因为一上午紧张的工作和午饭后的劳累感,会给大脑带来过重的负担,可能会让你更加难以集中注意力,工作效率下降,如果此时得不到休息放松,反而会影响下午的工作。
“如果工作或者任务太枯燥,提不起兴趣,不妨做几个深呼吸,尝试让自己冥想。瑜伽中的冥想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训练集中注意的能力,排除外界干扰,让我们心情平复,重新回到工作状态中去。”陈正昕笑着说,治疗“拖延症”,就跟减肥一样,关键是得对自己狠一点,要下决心。
【征集令】
征集典型心理问题案例
与心理医生“面对面”
随着城市的进步,人们所出现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焦虑、抑郁、失眠等都属于心理的范畴。你是否有心情烦躁的时候,你是否很想找一个心理专家聊聊?为此,时报特别开出专家和读者的互动平台“心理医生面对面”。如果你有心理问题想要发泄,只要你问题够典型,都可以和我们联系,我们将挑选出一名有代表性的幸运读者,与心理专家面对面交流、沟通和就诊,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
报名方式
1.拨打时报热线0571—28111111报名,会有记者简要记录你的情况。
2.登录新浪微博“杭州健康”(http://weibo.com/qnsbjk),发私信报名。(需简要说明你的情况)
3.发邮箱至wujie86821028@126.com,请注明心理医生“面对面”,并简要说明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