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孩子
(2012-09-06 10:07:58)
标签:
杂谈 |
有自制力的人才会赢
人类比其他任何动物都能延迟反应,这能力来自于我们能抑制马上反应的冲动。但等待不是一个被动的行为,而是需要努力的。这种可以等待、延迟反应的能力,让我们可以:①有过去和未来感;②和自己对话,然后控制自己的行为;③把情绪与对事件、信息的判断分离;④内化情绪,创造内在动机,将我们的行为导向目标;⑤分析进来的信息,然后重组新的反应输出(分析再综合)。如果多动症是有关一个人抑制自己反应能力的问题,那么,一个患者应该在这五项心理能力上都有问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钟乐
过去和未来感
延迟反应的能力,让我们可以把发生的事件放在心里,直到它过去为止;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这些信息放在短期记忆中,然后,我们会思考、自己的审视,同时和过去的经验比较。这时候,个人过去的历史就有了意义,参考过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现在和做出当下的反应。过去所学告诉我们现在该如何做。人类是所有动物中,最能够从过去错误或成功的经验记取教训的。
想到过去,可以帮助我们创造假设性未来。因为有累积的知识为根据,我们猜测可能会发生什么事,然后预先准备。当然,我们的预估不见得正确,但有根据的预测,总比完全没想到未来好。同时,能记起过去影响的能力也形成我们的想象力。想象过去,谈谈未来,我们能与人讨论事情、作计划、给承诺,只有人类可以这样用时间来切截事情。
谈到过去与未来,我们有个心理之窗来看时间。清醒的时候,我们的意识知道这个时间之窗是一直在移动的,根据过去的经验,我们不断地推论马上又会发生什么事。这一切发生得很自然,我们因此把它视为理所当然。
就如同前面提到的,如果多动症是在行为抑制和延迟反应方面有障碍,那么患者在感受过去和未来时有很大的限制。他们心里的时间之窗应该较为狭窄。他们不是不懂,而是反应得太快,以致过去的经验完全派不上用场。再说得明白一点,他们只看到眼前,只想到、管到眼前的事,不管未来。你可以说他们看不到时间、感受不到时间、也忍受不了时间。
多动症孩子也较不会未雨绸缪,因为看不到山雨欲来,他们的人生就这样地从一个危机到下一个危机,不能预先做好准备。
这也不完全没有好处,他们不像大部分人一样的恐惧未来,象孩子般的天真。有时他们真能抓住别人不敢尝试的机会。
然而,缺乏先见之明,有时带来的结果是负面、甚至具有威胁性的。至少,在社交关系方面冲击就很大。不守信、失约、逾期未交,让别人对他们的印象大打折扣,我们的社会是以可靠与否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能为自己负责。因为没有时间感和先见之明,让此症的患者在金钱管理、家事处理、行程安排、独立作业、稳定的进步成长方面都有困难。
因为神经生理方面的缺陷,多动症孩子无法像别人一样,为未来而控制自己的行为,当然表现就不好。要求多动症孩子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就好像要听力障碍的人为听不见别人负责一样荒谬。但是,我们的社会就是在做这样的事,要求他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否则就惩罚他们,甚至严厉的处罚。
难怪这些孩子成为青少年或成年之后,变得很堕落,因为他们接受了社会对他们的看法,认为自己是咎由自取。这些患者及其家庭所经历的挫败感,是如此的严重,以至于成年之后会需要除了多动症的症状之外,其他方面的心理治疗。
多动症患者对时间不一样的感受,还造成其他有趣的现象。首先,他们会觉得时间过得比较慢,也就是说很多事情进行得比他们期望的久,那当然是很挫折的,难怪他们常显得不耐烦。第二,因为没有未来感,他们很难延迟享受。有些追踪多动症孩子至成人的研究显示,他们不会为了将来更大的报偿,而选择吃点眼前亏,例如继续教育和存钱。也有研究显示,他们较不注意健康,因为我们得对时间有所感受,才能体会生存的限制和死亡。很自然地,他们的道德感不像一般人那么高,也不像一般人那么注意自己的行为对健康的影响。
自我对话:心里的声音和自我控制
另外一个让我们抑制或延迟反应的方法,是给自己时间和自己对话。所有的动物都用他们的语言彼此沟通,只有人类发展出用语言和自己沟通的能力。从小孩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个能力的发展,他们从和别人说话,发展到学龄前游戏时大声的和自己说话;然后进入小学,渐渐地开始小声的对自己说话(以免别人听到);最后可以发展到完全不出声,只在心里和自己说话,外人完全无法觉察。这就是所谓的内化语言。
内化语言对行为带来的改变是非常巨大的:对象从只对他人到对自己,功能从描述到自我指示。也就是说,语言不再只是我们谈论事情的方式,也是控制自己行为的方法。透过这样的自我指示来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可以不再跋扈的对周遭事物马上反应,也帮助我们在有这样的经验基础之后,下一次可以做得更好。我们也因而可以鼓励自己,为了达到目标和更大的回报,而面对无趣或是不愉快的情境。
我们能计划未来、设定目标后,再付诸实施、努力达到目标。这种能力是我们所谓的自由意志的基础,让我们不像其他动物,被当下外在环境即时的刺激所控制。我们可以根据规则、指示、计划、目标,控制自己的行为,对未来的感觉告诉我们现在该如何。当没有过去经验和现成规则可供遵循时,有时我们也可以创造出新的规则。一旦抑制住反应而且愿意等待,我们可以分解老的规则,与其他的规则结合成新的组合,这就是人类非常擅长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事实与感觉分开
抑制了想要反应的冲动,给了我们脑部时间,将进来的信息分为两部分:我们的感受或情绪反应,和时间本身的内容、信息。我们可以只客观的处理事件的内容,而不带入个人的情绪反应。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教导孩子,在发脾气前数到十的原因,那会给他们时间安静下来,较为理性、客观的评估发生了什么事。
经验告诉我们,很显然的,情绪性的反应行为,通常不符合自己的最大利益。当然,它也不见得不好,而是等待和评估常会让我们处理得较好。这种延迟反应的能力,让我们可以从一个旁观、中性的角度,客观、理性的面对事情。这种能力让人类和其他动物不一样,可以客观的面对这个世界。
这个理论解释了为何多动症孩子那么的情绪化。因为第一反应没有受到抑制,他们没有时间将感觉与事实分开。因此常常后悔因为冲动而让人怨恨、远离、处罚、拒绝他们,最后失去朋友,连老师和父母都不喜欢他们。
因为没办法和别的孩子一样抑制自己的情绪,这些多动症孩子看起来很不成熟。例如,一个七岁的多动症孩子,想在餐前吃零食被拒绝,也会大发脾气。如果是一个两岁的孩子有这样的表现,我们或许还能接受,但我们会期望一个七岁的孩子,应该能接受妈妈不让他吃的理由:因为就快吃晚餐了。
不幸的是,只是叫他忍,无法让他有符合年纪的行为表现。脑部负责抑制的功能如果有障碍,会导致这样能力的丧失。虽然,多动症孩子可能刻意的学会一些方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但那是很不容易的。
结果,我们会看到多动症患者,在某些需要冷静、客观、没有情绪的场合,会有适应不良的情形产生。然而,事情也有相反的一面。因为他们的热情和情绪,多动症孩子做起事比别人热情,如在表演艺术(如音乐和戏剧)、运动或是人文科学方面(如写作),丰富的情绪会是他们的优势。我们不是说,此症患者在这些领域一定都杰出,重要的是他们在很需要节制情绪和保持客观的工作上,是处于劣势的;但因为他们的特质,相对地,在某些行业较容易有突出的表现。
内化动机
一般正常的孩子之所以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部分原因是他们内化了情绪,让外人看不出来。也就是说,仍然有情绪的反应,只是没有外露。这样的能力可以让我们在展露情绪之前,先整理或缓和一下。我们甚至可以用自我对话、正面思考的方式,改变或消除原有的情绪,或是决定不表达出来。这样的内化非常重要。情绪有正面的、负面的、不愉快的或中性的,告诉、提醒我们要继续或停止正在做的事。也就是说,情绪驱使我们采取行动。因此,可以内化情绪的孩子,就可以内化动机。这就是我们所谓真正的动机,有人把它叫做动力、决心、意志力、坚持。当我们将动机内化之后,就不像小孩子一样,需要外在的回报、鼓励、奖品才能继续做下去。我们可以执行计划、往目标前进,抵制外在的诱惑,因为我们有内在的驱动力导引。个人的、内化的情绪成为我们内化动机的源泉,支持、引导我们达到目标。这就是人类意志的主要部分。
基于上述这一点,我们可以理解为何多动症孩子这么没有毅力。他们没有像别人一样,创造个人、内化、真正的动机,因此若没有外在的增强或回报,就坚持不下去。所做的事情越无趣,就越坚持不下去,因此只好靠外在的环境提供动机,否则就马上放弃。这不是出于懒惰,而是脑部功能的障碍。显然,要多动症孩子完成一件事,得靠外界提供动机,也就是较多、额外的奖赏来帮助他们。
分解和重整信息
内在的自我对话这项心理能力,又分为两部分:把我们接受的信息分解成小部分的能力(分析);再把这些小部分重整为输出的信息或指示的能力(综合)。我们不把外来的信息当作不可分割的整体,就像一个句子可以再分为名词、动词和副词一样;同样地,一个想法可以包括不同的东西(颜色、形状等)和相关的行动。因为有这样的心理能力,我们可以解构、分析接收的信息,然后有无数结合它们的方法;然后,再从中选择最适合、最容易成功的方法。这项能力赋予我们创造、想像、解决问题的强大能力。
这个过程叫做重新建构,这个过程需要足够的时间,否则不可能发生。多动症孩子重新构建的能力似乎也较差,当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尽可能想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时,他们的表现没有非多动症孩子好。
为什么他们会缺乏自制力?
很多研究显示,抑制功能与脑部眼窝-额叶皮质有关。过去的研究发现,多动症孩子这一部分的活动较低,体积也较非多动症孩子小。发现上述现象的几个研究,让我们对此症的了解有极大的贡献。这和人们向来的看法是冲突的,人们总认为自我控制和意志力是有个人自己和教养决定的。当我们了解多动症,也能同情其困难之后,并不代表多动症孩子就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多动症孩子并不是感受不到那些后果,而是后果和行为之间的时间差距,让他们无法把因果串在一起。也就是说,帮助这些孩子,是要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且用频率更高、更直接、更明显的方式,让他们知道。如此才能弥补障碍,并改善他们的生活功能。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同其他许多能力一样,自我控制能力也可以通过训练得到加强。
如果自我控制的技巧恰当的增长,孩子就会愉快地获得自我控制成功的体验,并努力使用它,就像滚雪球一样,控制能力会越来越强。例如,孩子在餐前想吃一块糖,妈妈提议吃糖会影响胃口,如果同意吃完饭再吃,就可以吃两颗。如果孩子成功的抑制了自己的欲望,他自己会感到愉快,并在以后也做出类似的选择。同样,失败的感觉也容易促使人们放弃,就如“破罐子破摔”一样。例如,决定节食的人在吃了一杯冰淇淋后心想,“我已经打破我的戒律了,干脆来个痛快吧”,然后开始狂吃,最后为自己的失控感到懊恼。例如,打算先做作业再看小说的孩子在忍不住看了几页小说后,想“干脆多看一点吧”,结果为没有做完的作业而沮丧。
1.
2.
- 父母们应该提醒自己,“我能不能把自己树立成一个有自制力的榜样”;在被孩子弄得心烦意乱、疲惫不堪的时候问自己,“我能不能平静的说话而不是冲孩子吼叫,以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
- 在孩子面对即刻满足还是延迟犒赏的选择时,家长还可以示范什么是明智的选择并大声说出理由。例如,孩子看见吹泡泡的枪,尽管家里已经有了,但是还是吵着要买,家长可以对孩子说,“我们每个月可以买一个玩具(事先应该与孩子约定好),如果你买了泡泡枪,这个月就不能买其他玩具了!”假如孩子犹豫不决或者仍吵着要买,可以对孩子进行示范“如果是我,我就先不买泡泡枪,因为家里已经有了,下次我还可以买更好玩的玩具。如果现在买了,下次看到更好玩的玩具不能买,我肯定会后悔的。”如果孩子做出了延迟犒赏的选择,表扬孩子做出了一个明智的选择“你忍住没买泡泡枪,这样做非常聪明。下次我们可以买更好玩的玩具。”
- 故事、电影、动画片中的示范对孩子的行为也很帮助。
3.
- 建议孩子远离诱惑或者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不是时刻想着面临的诱惑。例如,在面临玩具或者零食的诱惑的时候,如不买泡泡枪或者不去碰生日蛋糕时,可以建议孩子离开去玩耍;做作业很想看小说或玩玩具时,可以将小说或玩具先放到另一个房间;学习时很想玩电脑,可以远离电脑学习。
-
用语言进行自我指导。语言可以影响思维和行为,内心犹豫不决时可以用语言来引导。例如,幼儿在想多吃糖时,自己大声说“不能吃了,再吃牙齿要坏掉了”;孩子在做作业想玩MP3时,心里对自己说“现在不能玩,做不完作业就糟糕了,做完作业就可以好好的玩了。”
4.
- 来自父母的反馈。
Ø
Ø
Ø
- 孩子自己的反馈
Ø
Ø
5.
-
问题解决的步骤应该分为以下5步:我要解决什么问题;想想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法;分析,选一个方法;执行;看看效果怎么样,下次继续这样做/要做些调整/换种方法)。例如,
Ø
Ø
Ø
Ø
Ø
-
注意事项
Ø
Ø
Ø
6.
7.
8.
9.
自我控制能力训练的实例:
1.
- 要求吃饭前1小时不吃零食幼儿
Ø
Ø
Ø
Ø
Ø
-
30分钟吃完饭 - 游戏时按时回家准备吃饭或者就寝
- 按时上床睡觉
- 自己收拾玩具
- 不能打人
- 先做作业再自由活动
2.
-
应对同伴的嘲笑
Ø
Ø
Ø
Ø
Ø
Ø
- 上课或者做作业注意力不集中
- 攻击同伴
- 拿别人物件
- 游戏时起冲突
- 无节制的要求买东西
3.
- 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
- 掌握某种技能,如轮滑、乐器等
存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