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上是出于执拗还是惰性,我一直不肯将自己投入一个组织,从而加快或尽快完成寻找的路程。我喜欢冥思和阅读并且享受这种独自探索和寻找的过程。有信仰的人令人羡慕,因为他们的生命有所归属并因此变得充实而美好,但我对那些坚称不归他教的都不获救赎的人,就往往心生反感和恐惧。生命是丰富多彩的,还是让每一个生命去寻找去探索去体会去了解,并最终获得自由和喜悦(虽然并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意愿和机会)。
刚刚读完的一本书《懂得生命》(麦基卓 黄焕祥 著
陶晓清等译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给我许多启发,包括我一直思考并批判的道德和超我是否有权凌驾自我和本我的问题,这本书都给了我许多启发。如下转发本书部分摘要,与有兴趣的朋友分享。
“成为完人要付出的代价是:你必须全然放弃安全感的追求,伸出双臂迎向生活的危险;你必须像对待爱人般拥抱世界,却无法轻易得到回报;你也必须接受痛苦即是一种存在的状况。”
“正负面的感觉跟选择与评价有关,并不能真实反映出对方的价值,只是反映出有这些感受的人的内在评价的过程。”——沟通模式
“在人格形成过程的深处,个人意识到他们必须修正他们的行为举止来取悦父母(和社会)。这个可以得到接纳和认可的(从而保证了生存)、演进中的自我形象被称作‘理想我'。”——社会人格
“急着有所成就的人,努力工作所发展出的技术并不能表现他们自己,他们是完成任务而不是‘掌握’。这样的人不会觉得充实,因为他们跟自我的成就是分离的。”
“在自己与他人的鸿沟上架桥时,人们能学会让自我与物化的自我达成协议。在疗愈与他人之间的裂缝时,自己内在的分裂也会疗愈。”
“道德涉及的是一个‘对与错’的体系,在这之中某些行为和态度是‘对的’,另外一些是‘错的’。道德的立场是去人性化并且是物化的。”
“所有能被辨认的忧郁症都与自我憎恨有关。由于自我放弃了真实与自然的我(真实我)而去成就理想我,所以自恨型忧郁症是一种持续、深感内疚的自我循环的结果。”
“一个人在压抑情绪表达的时候,会在能量本体内产生阻塞,也就在能量本质中助长了疾病模式。这些压抑的模式也会在生命的其他层面引发疾病。”
“站在沟通的立场上看,疾病代表了一种沟通的企图。已经有症状出现的人,是企图用症状来‘说’出他们对这世界无法用其他方式表达的经验。”
“转化是对自我深入认识的一种持续开展的呈现。一个越深入了解自己模式与倾向的人,就越能成为一个多样化、富创造力及自发性的人。别人所称的‘改变’,我们定义为‘转化’。”
“个案不是必须被治愈的疾病,而是需要透过教育的过程来觉察自我的生命,教师与保健业者们可以是助产士,帮助人们的自我诞生,去实现深植于他们内在潜力所赋予的希望。”
“在以赎罪为基础的灵性中,我们问问题,上帝提供答案。在以创造为核心的灵性中,上帝问问题,而我们就是答案。”
“过去能帮我们知悉现在,而不是用来当作借口。当人们采取这种态度,他们对自己的生命能负更多的责任,因为减少了指责与报复的倾向,个人的成长不再停滞不前。”
“过去的创伤的经验需要珍视而不是崇拜,跟过去的痛苦折磨打交道是发现生命的方法之一,可是它不应该变成生活的方式。”
“一个人在回想或是再现过往的回忆时,会获得许多宝贵的观点,他能重组过往历史,结束过去生命故事的章节,原谅一切之后继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