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车


标签:
列车万尼亚舅舅归来张艺谋吕凉 |
分类: 影视随感 |
http://s3/mw690/001V22VGgy6IZSIYEhA42&690
看完《万尼亚舅舅》,赶夜车回家。坐惯了从无锡直达上海50分钟左右的高铁,K字打头的列车慢得好像要分分钟要在铁轨上睡去。此刻另一辆时间的列车正以恒定分秒跨越午夜零点,车窗外树枝影影影憧憧比话剧舞台效果更有意境。我努力撑住打架的眼皮,真怕一不小心在今天与明天交接的罅隙里迷路了。
车厢规律的颠簸中,好像有种看不见的力量催眠了周围所有的乘客。只剩下我醒着。或者其实,我梦见自己醒着。黑暗的车窗外,星星点点的光亮是乡野,流萤幻彩的灯火是城市。这些背景上,都漂浮着一张含泪的脸,忽远忽近。我认识他,是吕凉扮演的万尼亚舅舅坐在摇晃的秋千上念台词。老戏骨就是老戏骨,表现愤怒与伤痛时连舞台都一起颤抖。大结局的时候座位离得远,看不清他的泪,此时却看清了。热的,烫的。演员总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但正是这种最本源的人性连通,让观众被感染,让人们去相信故事。
我愿赞美他,但对于这部话剧却心怀遗憾。《万尼亚舅舅》改编自契诃夫的名著,背负着盛名之物往往也背负着巨大的期盼,但凡有落差就会生出不被满足的遗憾。话剧中两个主要戏剧冲突联系不够紧密,致使高潮处的情感着落显得有些松塌。究其缘由,一个明显可寻的痕迹是话剧放大了乡村医生和教授夫人偷情的环节,致使舅舅含辛茹苦二十五年的主线变得游离。可以理解,这是由于眼下市场的需求和口味而决定的。所以,剧情在这个地方刻意迈大了步伐,却反而拉大了原著紧密相扣的孔隙,使之看起来有些疲惫,更加古旧。不过旧物并非不好,恰恰相反,如果能静下心来,一定能找到很多闪光的地方。《万尼亚舅舅》的舞美很不错,写意的枝桠满布天空,忽而狂风暴雨忽而艳阳鸟鸣,让人仿若置身在乡村庄园,僻静而充满了故事。尾声的时候,台词压抑得让人透不过气,但视觉里隐含的希望依然蓬勃努力地在生长。那是一种原始的生命力,什么也压制不住它的破土而出。就如《飘》里斯嘉丽的精神皈依,就如红土地上长出了莫言。
思绪没有打结,列车匀速地前进,吹不进车厢的风紧贴着玻璃用平滑的手指捋顺大地上的一切。就是有些暗,看不清。著名摄影师吕叔曾说,中国没有大片。大片的标准是夜景外景灯光应该打到5.6光孔,用灯量10倍于目前的大片,而我们的大片夜景全是开到最大光孔。中国电影电视的这趟列车,应该比高铁更快。黑得浓墨的夜,仅仅用票房照不透亮,只怕是全开了光孔,也会影影绰绰。
http://s12/mw690/001V22VGgy6IZSSjmI34b&690
前方一扇车窗光影掠过,浮现出陈道明白发苍苍弹琴的背影,巩俐佝偻着腰肢在废报纸上一遍遍写“陆焉识”。它是周末刚上档的张艺谋新片《归来》。影片选取改编了严歌苓小说的一部分,着眼点很小但意义深邃,就像一篇散文,温润醇厚不急不躁。这样的节奏,与慢车倒是很合拍。年龄阅历的增长使人对世界的感悟不断累积,学会放慢脚步。《归来》举重若轻收了锋芒,用暖的掌心抚过文革那段疮痍岁月,提醒我们不该忘却的记忆。在票房压力下,大概也只有大师敢做这样的减法。砍掉枝蔓,放慢节奏,娓娓道来地讲故事,慢些才更能体味岁月褶皱里存下的神髓,才能有时间去回忆和思考。老谋子不再大开大合,清减了最爱的浓墨色彩,但他的这一份稳当和红土地饱满的高粱一样,静静弯下腰,是因为熟了。当看见电影坚持到最后一幕,都在努力暗示我们不要忘却的时候,眼眶暗自潮润。
列车停在距离无锡仅几十公里的苏州站,停了很久。连车轮亲吻铁轨的声音都消逝,世界慢得仿佛完全静止。夏宇曾写道:“爱斯基摩人交谈的方式,是把彼此冻成雪块的声音带回去,升一盆炉火,慢慢地烤来听。”我仓皇不敢睡的心,渐渐松弛,阖上眼睛。回味《万尼亚舅舅》,回味《归来》,它们仿佛拂过耳畔的叮咛,轻软却郑重,不仅之于年轻的中国戏剧与电影,也置于浮躁现世这趟里因为奔驰得太快而一路行一路忘的高速列车。在时空的洪荒里,几十年几百年都是一瞬眼的功夫。慢些,不如慢些,少些浮躁,多些沉淀。龙应台教育儿子时写过《孩子,你慢慢来》。对此,我印象深刻亦颇为认同。是的,慢慢来,才能行得更稳,长得更好。手表指针早已是第二天,我也不着急了,穿越今天和明天的慢车,你就慢慢开吧。黎明,总会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