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井寺石窟之堂沟石窟

标签:
佛学历史文化杂谈 |
http://s10/mw690/001UValpzy7jwQueIS539&690
更多邯郸历史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本人公众号。
堂沟石窟,位于涉县木井村西北。自木井村沿X155县道往青塔湖方向,约2公里,向右侧的山坳里遥望,便可远远的看到石窟。
http://s6/mw690/001UValpzy7jwQF1j6t65&690
石窟暂时没有开发,人迹罕至,无路可寻。只能朝着石窟的方向,于荆棘之中前行。到达石窟下的时候,居然有种探险成功的成就感。
石窟暂时没有开发,人迹罕至,无路可寻。只能朝着石窟的方向,于荆棘之中前行。到达石窟下的时候,居然有种探险成功的成就感。
http://s7/mw690/001UValpzy7jwRK3ouG76&690
http://s16/mw690/001UValpzy7jwRMwHn11f&690
门楣上雕有兽面,口中向左右吐出带状物,带状物上方有纹饰,不可辨认。立柱外侧为天王像,头部均残损。
http://s16/mw690/001UValpzy7jwRMwHn11f&690
门楣上雕有兽面,口中向左右吐出带状物,带状物上方有纹饰,不可辨认。立柱外侧为天王像,头部均残损。
http://s10/mw690/001UValpzy7jwRYHTapa9&690
天王身披明光铠,披帛绕身。一手叉腰,一手举起,应持物,损毁。扭跨,重心落在一脚上,另一脚微微抬起。窟门左侧的天王左臂,被后期续刻摩崖造像时占去。
天王身披明光铠,披帛绕身。一手叉腰,一手举起,应持物,损毁。扭跨,重心落在一脚上,另一脚微微抬起。窟门左侧的天王左臂,被后期续刻摩崖造像时占去。
http://s12/mw690/001UValpzy7jy5qKhSz0b&690
窟门右侧为一通碑刻,风化严重,漶漫不可辩读。碑额可辨仙堂院三字,可能是那个时期堂沟石窟的名称。据说碑上记载公元953年续刻石窟。没有查到碑刻内容,不知真伪。从堂院二字看来,当时这里的建筑物可能不止一间。
窟门右侧为一通碑刻,风化严重,漶漫不可辩读。碑额可辨仙堂院三字,可能是那个时期堂沟石窟的名称。据说碑上记载公元953年续刻石窟。没有查到碑刻内容,不知真伪。从堂院二字看来,当时这里的建筑物可能不止一间。
http://s6/mw690/001UValpzy7jy5ErAtnb5&690
窟门左侧为一组摩崖造像龛,共9龛。中间一龛,圆拱尖楣,形制与窟门相同。龛内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身造像,唐代风格明显。
窟门左侧为一组摩崖造像龛,共9龛。中间一龛,圆拱尖楣,形制与窟门相同。龛内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身造像,唐代风格明显。
http://s15/mw690/001UValpzy7jy5RrKBUbe&690
主尊结善跏趺坐,倚坐在束腰方台上,袈裟轻薄贴身,脚踏莲花。从基座向两侧各生出两朵莲花,弟子菩萨均立于莲花之上。菩萨头部残缺,依稀可辨菩萨为高发髻。披帛在身前做二次缠绕,手提披帛扭身而立,典型的唐代造像风格。
主尊结善跏趺坐,倚坐在束腰方台上,袈裟轻薄贴身,脚踏莲花。从基座向两侧各生出两朵莲花,弟子菩萨均立于莲花之上。菩萨头部残缺,依稀可辨菩萨为高发髻。披帛在身前做二次缠绕,手提披帛扭身而立,典型的唐代造像风格。
http://s6/mw690/001UValpzy7jy66Zbp3f5&690
http://s7/mw690/001UValpzy7jy6aZ2fQd6&690
唐龛两侧各4龛,每龛内有两尊造像,共16尊造像。有人说是十六罗汉像,有待考证。这八个造像龛中的16尊造像,均无头光背光装饰,两两相对,好像高僧在传法,与灵泉寺大住圣窟的世尊去世传法圣师图相似。如果碑刻说的公元953年续刻石窟是真的,应该指的是这8个龛。其中一个造像的自在坐,是宋代盛行的风格,这种自在坐大约滥觞于五代。
http://s7/mw690/001UValpzy7jy6aZ2fQd6&690
唐龛两侧各4龛,每龛内有两尊造像,共16尊造像。有人说是十六罗汉像,有待考证。这八个造像龛中的16尊造像,均无头光背光装饰,两两相对,好像高僧在传法,与灵泉寺大住圣窟的世尊去世传法圣师图相似。如果碑刻说的公元953年续刻石窟是真的,应该指的是这8个龛。其中一个造像的自在坐,是宋代盛行的风格,这种自在坐大约滥觞于五代。
http://s15/mw690/001UValpzy7jF79JGtEde&690
主尊头部、手臂损毁。溜肩,腿部轮廓清晰,右脚露出,有邺城地区北齐造像的风格。只是衣饰为褒衣博带式,袈裟垂下盖过基座,胸部略微隆起,有别于齐像。可能是北齐后期到隋代的产物。
主尊头部、手臂损毁。溜肩,腿部轮廓清晰,右脚露出,有邺城地区北齐造像的风格。只是衣饰为褒衣博带式,袈裟垂下盖过基座,胸部略微隆起,有别于齐像。可能是北齐后期到隋代的产物。
头光内侧为圆形,外侧为桃形,上有两身飞天,共拱一佛。
http://s13/mw690/001UValpzy7jF7F04Hifc&690
http://s10/mw690/001UValpzy7jF7JEc2J49&690
两尊菩萨造像几乎相同。头部手部均残缺,跣足直立于宝妆覆莲座上。单璎珞随披帛由右肩向左腿方向缠绕身体,左手持莲花举于胸前,右手虽残缺,判断可能是净瓶。主尊右侧菩萨保存相对完好,技艺也高于主尊左侧菩萨。
http://s10/mw690/001UValpzy7jF7JEc2J49&690
两尊菩萨造像几乎相同。头部手部均残缺,跣足直立于宝妆覆莲座上。单璎珞随披帛由右肩向左腿方向缠绕身体,左手持莲花举于胸前,右手虽残缺,判断可能是净瓶。主尊右侧菩萨保存相对完好,技艺也高于主尊左侧菩萨。
http://s1/mw690/001UValpzy7jF87eXe010&690
直立的身姿、垂直上下的衣褶、突出的腹部,都可看到北齐风格。较北齐造像技术却要成熟,身体比例合适,裙腰到腹部以上,身形已脱离北齐的管式身形。此尊菩萨造像,个人认为是整个石窟最优秀者。
直立的身姿、垂直上下的衣褶、突出的腹部,都可看到北齐风格。较北齐造像技术却要成熟,身体比例合适,裙腰到腹部以上,身形已脱离北齐的管式身形。此尊菩萨造像,个人认为是整个石窟最优秀者。
从这些造像来看,石窟应该开凿于北齐到隋代,成于隋代,唐代和五代时期还有续刻,宋代以降,便已没落。
http://s2/mw690/001UValpzy7jF8qOZJTe1&690
静坐在石窟中,从窟门遥望巍巍太行。正值冬季,满目枯荒。周边十分静谧,确是个静修之所。很难想象当年这里香火旺盛,善男信女络绎而至。也很难想象当年的高僧大德坐在这里静看秋月春风时的心境。不知那位高僧是否参悟透了“诸佛正法,如是甚深,如是寂静,如是寂灭,如是空;如是无相,如是无愿,如是无染,如是无量,如是上”,反正我是没有参透。
静坐在石窟中,从窟门遥望巍巍太行。正值冬季,满目枯荒。周边十分静谧,确是个静修之所。很难想象当年这里香火旺盛,善男信女络绎而至。也很难想象当年的高僧大德坐在这里静看秋月春风时的心境。不知那位高僧是否参悟透了“诸佛正法,如是甚深,如是寂静,如是寂灭,如是空;如是无相,如是无愿,如是无染,如是无量,如是上”,反正我是没有参透。
为什么一定是在参悟十地经呢?也许自己早已认定堂沟石窟是木井寺的一部分,而木井寺与娲皇宫之间,必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注:转载请注明出处。
前一篇:木井寺石窟之佛爷垴石佛龛
后一篇:木井寺石窟之艾叶峧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