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井寺石窟之艾叶峧石窟

标签:
佛学历史文化杂谈 |
http://s1/mw690/001UValpzy7nlsNwsZWc0&690
艾叶峧石窟,位于涉县偏城镇艾叶峧村。
石窟并不难找,隔着河滩与艾叶峧村遥遥相对。关于它的记载,并没有多少文字留下,甚至最初的名字叫什么也被遗忘了。现代人只能以石窟所在村的名字来命名它。我也就凭着自己的想法,简单介绍一下。
从现存的造像风格上看,属于北齐风格。衣饰较北齐时期造像要厚重,体态较北齐时期造像要丰腴。
http://s3/mw690/001UValpzy7nlsmJOcW22&690
http://s7/mw690/001UValpzy7nlspxqBg36&690
窟外部分损毁严重。窟门右侧的束莲立柱和天王像只剩轮廓。从轮廓不难看出天王造像体态强壮,持“立正”姿势;披帛贴身竖直垂下,到脚部后向两侧张开。风格与北响堂北齐时期天王造像相似。
http://s16/mw690/001UValpzy7nlsrq2XJ9f&690
按对称的理念来说,窟门左侧也应为束莲立柱和天王造像。现在却是一通碑刻,碑文漶漫,多数不可辨读,可看到重修二字。想来最初的束莲立柱和天王造像应该是损毁殆尽了,后世重修时改成了碑记。
http://s13/mw690/001UValpzy7nlsthhowbc&690
窟内面积并不大,两米见方,三面开龛,拱顶。与相距不远的堂沟石窟窟顶形制相同,不同的是堂沟窟顶中央是莲花纹饰,而这里是八卦纹饰,想必也不是最初的模样。
http://s9/mw690/001UValpzy7nlsvGPwc78&690
窟内正面龛仅剩五个基座,佛像都已丢失。从现存的基座数量推测应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组合。所剩的基座较完好,并没有盗凿痕迹,估计这五尊佛像可能是圆雕。
http://s2/mw690/001UValpzy7nlsxlalX21&690
窟内北面龛,现存四尊造像。从衣饰判断为一佛二弟子一菩萨,但这种造像组合并不符合规制。猜测可能借用了正面龛一尊菩萨造像,形成了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的造像组合。造像均为桃形头光,体态丰腴。
http://s11/mw690/001UValpzy7nlszFShY5a&690
主尊结半跏趺坐,头部和右手残缺,左手施与愿印。袈裟覆盖双肩,右衣角覆盖右肘自然垂下;左衣角绕过左肘沿身体垂下。这种衣饰与北响堂刻经洞佛造像风格一致。唯胸部隆起。
http://s10/mw690/001UValpzy7nlt0qgCRf9&690
北面龛最右侧的菩萨造像,位于北壁与窟门的交界处。上身赤裸,腹部隆起;右手执善锁,左手持莲花举到胸部;披帛贴身垂直上下。这种造型是典型的北齐时期邺城地区的风格,极为常见。与北响堂山刻经洞正龛菩萨造像几乎相同。但是,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网上所有的描述,都把这尊造像断定为供养人。
http://s3/mw690/001UValpzy7nlt4nZMm52&690
这尊菩萨,是整个石窟唯一一尊完整的造像。但头部新的盗凿痕迹,不免为这个无人看管的造像担心。
http://s2/mw690/001UValpzy7nlt8nlwB21&690
窟内南面龛,现存四尊造像,从衣饰判断也是一佛二弟子一菩萨。南面龛与北面龛应该是对称的,同样也借用了正面龛一尊菩萨造像,形成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的组合。唯一区别就是主尊结善跏趺坐,双脚自然下垂,踏于莲花之上。
http://s4/mw690/001UValpzy7nltbrPnZ93&690
http://s14/mw690/001UValpzy7nltddNEh0d&690
南面龛的弟子及菩萨造像与北面龛的弟子及菩萨造像完全相同。
http://s7/mw690/001UValpzy7nltfP3sa56&690
http://s12/mw690/001UValpzy7nltirzNFfb&690
从现存的造像风格看,艾叶峧石窟应与响堂山石窟有交流,造像手法几乎相同。根据专家对响堂山石窟年代的断定,艾叶峧石窟应该开凿于北齐后期。但造像体态丰腴,手足更显得柔软;主尊胸部隆起,似乎已经向隋唐靠拢。
艾叶峧石窟与堂沟石窟开凿年代相近,风格相似;同样都在木井寺附近,也同样都在邺城到晋阳的古道附近。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他们和木井寺之间有什么联系?他们和娲皇宫之间又有什么联系?虽然相关的文字记载几乎没有,但我觉得他们之间必定有某种关系,至少在研究邺城北部地区北齐时期佛教文化时,得把他们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希望以后有更多的考古发现吧。
注: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