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临漳佛造像博物馆

(2017-08-17 23:05:10)
标签:

佛学

文化

杂谈

 邺城,遗址主体在今邯郸市临漳县西南。被誉为三国故地、六朝古都,邺城还有一个称谓佛都。邺城之所以被称为佛都,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佛经的翻译。北朝共译经83274卷。其中大部分是在东魏迁都邺城后完成的。

其次是邺城高僧的思想和贡献。从佛教史上看,东晋到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兴起的时期。这个时期许多高僧或为邺城人或在邺城传法多年,比如佛图澄、菩提流支、勒那摩提、慧光、法上、道安、慧远、僧叡、道宠、法砺、慧可、慧闻、僧稠等等。这些高僧对佛教在我国兴盛贡献是巨大的,比如道安,他提出的“不依国主法事难立”,这种对皇权妥协的思想是佛教在我国兴盛最重要的因素;比如道安的徒弟净土宗初祖慧远;比如天台宗初祖慧闻;比如禅宗二祖慧可;比如少林寺武僧鼻祖僧稠......

       再次是寺院和僧人的数量。诗人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南朝到底有多少寺院呢?南朝宋(420年—479年):寺院1913所,僧人36000人;南朝齐(479年—502年):寺院2015所,僧人32500人;南朝梁(502年—557年):寺院2846所,僧人82700人;南朝陈(557年—589年):寺院1232所,僧人32000人。而仅仅北齐(550年—577年)的都城—邺城,就有寺院946所,僧人8余人。整个北齐境内有寺院4余所,僧人200人,也有说在北齐天保年间僧人340万人。北齐时期人口最多的时候才2200万人。这样的数量是其他地区没法比的。

这些都能说明邺城是南北朝佛教文化的中心,被称作佛都当之无愧!

       所以,在佛都—邺城这片土地上,佛教文物的遗存非常多。2012年在邺城遗址东部北吴庄发现了一个巨大的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佛造像共2895()。临漳佛造像博物馆展出的二百多尊佛造像,多数出土于这个埋葬坑。博物馆里佛造像的陈列顺序是很科学的,我们只需要沿着陈列顺序,就能系统的欣赏到从北魏晚期到北齐时期的佛造像,能细细琢磨造像的风格变化。

佛教东渐北魏时期造像

http://s15/mw690/001UValpzy7dunHdBgO0e&690

http://s8/mw690/001UValpzy7duwaH6Af27&690
(北魏正始二年公元505年,题记:大魏正二年岁次乙酉……佛弟子三褈、法荣单心造石像一区……愿生妙诸天上,恒遇弥勒……”。)
 

 

http://s3/mw690/001UValpzy7duwpJxFUd2&690

http://s9/mw690/001UValpzy7duwytQXC78&690
(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

 

http://s2/mw690/001UValpzy7duwGL66td1&690
(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

http://s10/mw690/001UValpzy7duwTepId19&690
(北魏时期造像)

http://s7/mw690/001UValpzy7duwZOnqu06&690
(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

http://s4/mw690/001UValpzy7dux95hnl33&690

http://s13/mw690/001UValpzy7duxa23fu3c&690
(北魏邓宣文造像,共七尊)

这七尊佛像出土于一个器物中,且都有铭文。一尊铜鎏金释迦佛坐像铸造于北魏正光二年(公元521年),其他六尊为铜鎏金观音菩萨立像铸造于北魏武泰六年(公元528年),通高10.2—20.2CM。是邓宣文为自己及六个子女铸造。造型基本相同,叶型背屏边刻火焰纹。

      北魏晚期造像依旧讲究秀骨清像,相对于东魏北齐时期造像面部比较瘦长。眉毛弯与鼻梁连接,眼睛细长,永远微笑如孩子般特别开心的微笑。褒衣博带的衣饰繁复,衣褶下垂过基座分多层,且做燕尾状张开。衣袖自手以下向身体两侧张开,这与东魏有所区别,东魏造像衣袖自手以下垂直到腿上。

东魏迁都和佛教中心东移东魏时期造像

http://s4/mw690/001UValpzy7duxkqgQb33&690

http://s7/mw690/001UValpzy7duxlbeAKf6&690
(专家说东魏北齐时期,我个人倾向东魏时期)

http://s4/mw690/001UValpzy7duxqIDYf53&690
(东魏元象元年538比丘尼道胜造药师像)

http://s15/mw690/001UValpzy7duxtgWuO8e&690

http://s7/mw690/001UValpzy7duxzjyya46&690
(东魏武定四年546年道智造释迦像)

http://s11/mw690/001UValpzy7duxDsszg6a&690
(东魏武定六年548年仵文贤造释迦像)

       东魏,公元534年权臣高欢所立的皇帝北魏孝武帝元修不愿做傀儡皇帝,被迫逃往关中投奔宇文泰。高欢于邺城拥立年仅十一岁的元善见为帝,即东魏孝静帝,东魏开始。550年,孝静帝禅位于高欢之子高洋,东魏灭亡,凡十七年。禅位次年12月被高洋毒死,庙号昭宗葬于西陵(今邯郸磁县天子冢)。

http://s3/mw690/001UValpzy7dwfWWLce22&690
(东魏天平四年537年智徽造观世音像)

http://s11/mw690/001UValpzy7duy803RE4a&690

(东魏武定二年544年张景章造观世音像)
http://s7/mw690/001UValpzy7duydFYz4b6&690

 (东魏武定二年544年李迴香造太子思维像)

http://s11/mw690/001UValpzy7duyhgKmK8a&690
(东魏武定五年547年比丘尼僧略造释迦像)

       可以看出随着时间向北齐靠近,造像身躯开始丰腴,衣饰轮廓虽然与北魏相似—依旧褒衣博带,但衣褶的处理趋于简洁,往轻薄贴身发展,更着重突出人体的丰腴柔美。坐像下垂的衣褶,越发淡化,立像衣褶自脚踝处开始张开,但垂直元素开始多起来。头部浑圆,面部圆润,唇和鼻比较饱满,北魏的微笑渐不多见,多为笑意。此时造像多有背屏,北齐开始出现圆雕形式的单体造像。

全盛的邺城佛教北齐时期造像

http://s10/mw690/001UValpzy7duymBkxP79&690

http://s14/mw690/001UValpzy7duyo67Jb1d&690

http://s3/mw690/001UValpzy7duyulf2ic2&690

http://s1/mw690/001UValpzy7duyv71Nm70&690

http://s1/mw690/001UValpzy7duyBWI4E10&690

http://s16/mw690/001UValpzy7duyD58YLdf&690

http://s2/mw690/001UValpzy7duz4WrQt31&690

http://s5/mw690/001UValpzy7dwdmEDJi94&690

http://s15/mw690/001UValpzy7dwdnOtRA2e&690

http://s5/mw690/001UValpzy7dwdoydHS24&690

http://s4/mw690/001UValpzy7dwdpkGhZd3&690
(北齐时期造像)

      北齐造像衣褶不同于北魏,工匠们更喜欢用阴雕表现佛衣的轻薄贴身,有明显的曹衣出水特征。菩萨造像衣饰突出精细华丽头戴宝冠,耳部有耳饰,颈部有颈圈、项链,胸前悬挂璎络等物。身材丰腴修长,更讲究立正的身姿,肩宽腰细,腹部微凸起,但整体表现为管状。相对而言头部所占比例较大,呈上大下小。此时期无论佛祖还是菩萨都特别注重面部的雕刻。

http://s3/mw690/001UValpzy7dwejeCVI12&690

http://s4/mw690/001UValpzy7dwekCBh183&690

http://s13/mw690/001UValpzy7dwelEwbi0c&690
      

       历代造像,我最喜欢北齐时期。北齐时期造像面部圆润柔和,精细俊美;眉毛眼睛细且长,做俯视沉思状;嘴唇饱满,上唇线起伏大,下唇线突出,嘴角深陷且上扬,含笑而未笑。北魏时期面部过于“清瘦”感觉太世俗化,唐代过于“丰腴”感觉离现实生活又太远,宋代过于写实却表情凝重。只有北齐时期造像能表现出佛祖静谧庄严的表情。

http://s11/mw690/001UValpzy7dweqNV2O6a&690

http://s13/mw690/001UValpzy7dweRQn9y1c&690

http://s1/mw690/001UValpzy7dweT9Og090&690

http://s6/mw690/001UValpzy7dwf4551r25&690

http://s3/mw690/001UValpzy7dwf5FiT042&690
(北齐时期造像)

       以上几个造像形式被称作龙树龛造像,为河北地区独有。结构繁杂:基坛高,刻有狮子神王等;佛像多有菩萨胁侍,佛祖两旁两棵树,树干成两柱,树枝叶交叉而上形成背光,上刻有飞天,共拱宝塔。枝叶间多镂空,使得整个造像显得通透。上品是曲阳汉白玉材质的造像,更显得玲珑剔透。可惜,临漳造像博物馆这类造像,没有完整的上品。下面这个造像虽不完整但算是极品。

http://s6/mw690/001UValpzy7dwf9MLs135&690
(北齐时期造像)

http://s4/mw690/001UValpzy7dwfbCc6Lf3&690

http://s5/mw690/001UValpzy7dwfcVJmQd4&690
(北齐时期造像塔)

       这个造像塔,模仿石窟中心塔柱形式。底座为正方体,刻有护法的神王、狮子等雕像;造像塔四面的释迦牟尼像形态各异;造像塔顶部为椭圆造型,边缘雕刻有花纹。一般佛造像以一面或两面雕刻佛像居多,四面分别雕有佛像的造像塔非常罕见。

       在临漳佛造像博物馆内还有几个佛像基座。体积较大,可惜临漳并没有发现完整的大型立像。不过佛都邺城,还有多少国宝还埋藏在某处,就不得而知了。希望多年后能发现。

http://s1/mw690/001UValpzy7dwfkNkpWf0&690

http://s8/mw690/001UValpzy7dwflNPw3f7&690
(覆莲座,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

http://s1/mw690/001UValpzy7dwfoazkI60&690

http://s2/mw690/001UValpzy7dwfptDpf01&690
(彩绘覆莲座,北齐时期)

这个基座在博物馆佛造像展厅的出口处,下部为方形,正面刻有狮子其他三面刻有神王,上部圆柱为覆莲造型,中部为莲花忍冬纹,雕刻精细讲究。造型较大(高52CM、底座宽73.5CM),可以想象原来立像的巨大和精美。

看着这些造像,感触最深的就是佛教讲究的缘起论—“此有故彼有此生(起)故彼生(起)”。

佛教的不断兴盛为,寺院和僧人享受不纳税的特权为;寺院经济的壮大为,引起统治者的恐慌为;北周武帝在建德年间开始了历史上第二次灭法为,北周有实力灭北齐为;邺城佛教遭到了毁寺、焚经、烧像的浩劫为,信徒们怀着虔诚的心,偷偷将被损坏的佛像埋于地下为......

这么多因缘才使我看到了这些国宝,自己想试着用笨拙的语言介绍一下咱们邯郸的国宝,但水平有限,临漳佛造像博物馆内国宝又多,不能一一介绍,诸多妙处留给大家自己去发现吧!



注: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本人公众号。

http://s8/mw690/001UValpzy7dwfx7pK707&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