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音乐鉴赏课与创作模块整合
(2023-12-12 08:35:47)
第五节
一、创作模块
创作是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的学习模块,是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的过程和手段。[]创作模块的教学内容包括:了解音乐基本要素、写作的基本知识、音乐主题写作方法、歌曲伴奏织体的选择以及乐器的运用。这一模块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音乐知识作为基奠,而不是简单的数字组合,必须做到心中有音乐。起初可以尝试从简单的旋律改编开始、也可以从当地的音乐中寻找创作元素,先以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为主,切莫急于求成。通过创作模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音乐鉴赏课与创作模块的关系
音乐鉴赏课以聆听为主,音乐鉴赏是音乐创作的基础,要不断的仔细聆听音乐,从中找出一定的规律,培养好音乐的耳朵,心中有音乐才能蹦出创造的火花。创作模块教学必须以聆听作为前题,只有不断地聆听大量的音乐作品,才能有创作的源泉与灵感,也只有积累了大量的音乐基础知识和音响资料才能为创作提供一定的基础,通过创作也能激发鉴赏音乐的新鲜感与成就感,两者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所以音乐鉴赏课是创作模块的基础,创作模块是音乐鉴赏课的提升。
音乐鉴赏课的教学内容中有很多作品都可以让学生参与创作体验,创作启蒙阶段对于高中生来说最好的切入口是模仿,所以首先要仔细聆听作品,了解歌曲的乐句,乐段,并且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找出一些规律为歌曲的创作打下基础。例如:人教版第二单元中有一首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通过鉴赏了解民歌常见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可以让学生结合当地音乐素材,运用民歌的创作方法进行创作。湘教版的教材中,有一首钢琴变奏曲《少女的祈祷》,让学生了解变奏手法的基础上,用《小星星》作为音乐材料进行创作练习。还可以找学生们喜欢的流行歌曲进行二度创作,例如:歌曲《成都》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校园生活为主题创作歌词。无论学生进行什么样的创作,一定让学生多唱、多听,在不断地聆听中改进自己的音乐创作。
三、音乐鉴赏课与创作模块整合教学实践
(一)整合教学内容的理论依据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探究与创造活动,倡导开放式和研究性的学习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高中音乐湘教版的第一节《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中的有一首钢琴变奏曲《少女的祈祷》通过对作品的不断聆听,体会作品的情绪,分析作品的结构,以及变奏的创作方法,找出作品变奏创作手法的特色之处。在有了一定的变奏理论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创作《小星星》让学生们体验到创作的乐趣,从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整合教学的内容分析
《少女的祈祷》是与高中生年龄相仿的女作曲家芭达捷芙斯卡创作的作品,她在花一样的年龄,谱写出了充满青春气息的钢琴曲。这样的作品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联想到自己对未来、对人生的美好憧憬。钢琴变奏曲《少女的祈祷》主题不断的变化,采取了为旋律加装饰音、改变节奏、力度速度的变奏创作手法。全曲使人感觉到似乎是教堂的钟声在不断地敲响。四个变奏通过不断变化,表现出少女不同的内心变化。《小星星》是一首学生熟知的儿童歌曲,旋律简单好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对变奏曲地创作有了初步的了解,让学生尝试通过改变节奏、旋律、速度、力度来创编新的旋律。通过创作的尝试来培养学生创编音乐的能力与信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创编音乐的兴趣。
(三)整合教学的实践案例
本课的整合教学为两课时,创作音乐一定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的完成创作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