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的战争
(2014-10-13 10:55:21)
标签:
股票博众投资财经 |
规模效益(由规模增大带来的单位固定成本的下降及议价能力的提升)与边际管理成本(规模扩展带来的组织成本上升与效率的损失)的关系决定了一个组织的规模。当规模效益大于边际管理成本,则组织的规模进一步扩张就是合理的;当规模效益与边际管理成本取得平衡时,就达到了组织的有效边界;当规模效益小于边际管理成本时,规模扩展就对组织产生了损害,难以长久。组织的合理有效边界跟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密不可分,所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讲越南、朝鲜与中央王朝的关系问题,他们总是在中央王朝强大时暂时被吞并,而在王朝衰弱时走向独立,说明在农耕时代,朝鲜越南处在中央王朝合理边界的边缘地带。在边缘地带,中央王朝派送军队可能需要几个月时间,粮草供应能力十分脆弱,一旦当地拼死抵抗,中央王朝难以支持长期战争。俄罗斯建立了纵贯欧亚大陆的帝国,除了极北地区地广人稀外,有一个根本原因是铁路运输系统、电报通讯系统的建立,如果没有西伯利亚大铁路和电报,俄罗斯很难保持对万里之外的远东地区的控制。
现在是大数据时代,信息瞬间传递,同时飞机、高铁压缩着地理距离,组织的边际管理成本在下降,组织的合理规模在不断扩展,更大的组织就会不断涌现。上市公司是经济组织的高级形式,在大数据时代,它的合理规模边界同样在扩张。试想一下,各级公司可以在全球各地同时通过视频会议交流,大数据可以全部汇聚到总部集中处理,普通员工可以直接给总裁留言、发邮件,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成本大为降低,效率损失极大减少,企业层级压缩,管理费用明显降低,这样边际管理成本自然降低,合理规模边际自然扩张。所以我们看到管理上百万员工的鸿海集团(富士康)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竞争力,阿里巴巴销售额可以迅速扩张到上万亿元的规模,如果不是现在这个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他们能出现吗?
这个道理运用到股市投资中就是不要把大型公司与成长性割裂开来,现在一说大型龙头股,就说是价值型股,意思是成长性不佳,但估值不高,红利率高,有价值。一说小型公司,就称为成长股,仿佛天生具备成长性一样。对于真正的成长,要放在行业里去看,要放在全球视野去检视。有些行业很小,企业很容易遇到天花板,企业绝对规模不大,但相对于这个行业已经是巨无霸了,不一定有成长性;有些行业很大,尽管企业绝对规模很大,但行业占比不一定大,比如地产股里的万科,今年销售额可以达到2000亿元,但占全国房地产销售额也就3%左右。如果放眼全球就算中国房地产销售占了全球一半,万科占全球市场的比例也只有1%多,而智能手机市场,三星一家占全球市场的比例最高达到35%,两者对比一下,很能说明问题。当然你可以说行业不同,规模效益体现不同,房地产市场更多是区域市场,一个区域的规模优势并不能简单地延伸到另一区域,特别是跨国市场更是如此,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抹杀龙头房企在其他国家取得成功的可能,而且我们目前正在看到这些大型房地产企业向城市配套商跨界,向全球化跨界,这会给他们今后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
在中国我们看到一些大型公司保持快速持续的增长,这里既有新兴行业的BAT,也有传统产业的华为、联想、 美的、以及金融行业、地产行业的相当一批大型公司。这些公司不断扩张规模,吞噬市场份额,挤压中小型企业的市场份额,把市场竞争演化成少数巨头的战争,甚至在某些行业全球玩家也不过三五家,比如华为所在的通讯设备市场只剩下5家,其中除了华为保持上升势头外,其他如爱立信、诺西、阿朗、中兴通讯都在艰难生存。这些大型公司的边界在哪里呢?过去美国股市曾经出现过六家市值超500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包括微软、思科、通用电气、英特尔、埃克森美孚以及现在的苹果,1999年12月科网股泡沫阶段市值曾经达到6040亿美元,如果按年通货膨胀率2%调整,相对于现在的将近8000亿美元,但是很快回落。中国股市在2007年泡沫阶段,中石油曾短时间超过1万亿美元,现在回落到2300亿美元的水平。放眼未来,巨型上市公司进一步膨胀,会不会出现站稳万亿美元市值的公司,这种公司会不会出现在中国?按照IMF最新购买力评价计算中国GDP已经超过美国,将来会不会达到美国的两倍?理论上是行得通的。以此推理,市值已经超过2000亿美元并且仍在快速增长的阿里巴巴是不是最终能够再涨5倍?一些百亿美元市值的大型股票,是不是还能上涨几十倍,加上企业分红,投资者收益能否更高?这是作为一个需要大胆假设的地方。
互相交流可加QQ群: 251519678
更多精彩内容请观看视频:纳斯达克暴跌的警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