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后的对话--李彦墨专访

(2013-03-20 22:05:34)
标签:

时尚

分类: 新星

这可能是我非常短暂的写稿经历里最特殊的一次。1月13号通宵完稿后早上刚刚发出邮件,下午却忽然收到朋友的消息得知李彦墨在当天上午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想到前一天晚上我还问她要不要写好发给她一份,电话那边依旧是懒懒的声音。


李彦墨是朋友的朋友,我们从未蒙面,但在采访之前就一直非常关注她。除了对她设计上才华的喜爱,心底其实非常钦佩她这份与年纪不相称的所思所想。事后和朋友谈起,其实看似再坚强完满成熟的生命,总归有不为人知,且不能与这世间任何人分享的孤独。时隔快2个月,回头看看这洋洋洒洒几千字只觉得太过言轻,已然相隔了生死后的描述都像是多余的。你我都不过是站在一个陌生人的角度,评价,褒奖着一些她并不在乎的事情。 除了为李彦墨这份难能的才华惋惜,更多只希望她在另一个世界得偿所愿。这份她最后的成稿与采访,送给她的朋友留作念想。R.I.P

------------------------------------------

许多人初识李彦墨,是在2011年央视6套《创意星空》节目的舞台上。出彩成熟的设计之下这位略微寡言的设计师成为了那届选秀节目中颇为亮点的异类;身为评委的李大齐,叶锦添毫不掩饰对她作品的欣赏;她时而抛出的深刻话语显然让这位85年出身的女孩比起许多略带青涩的同龄人来平增几分神秘和老练。赛季结束她成为了众多争议的中心,手捧Vogue特别奖的成绩堪称不俗却依旧有不少人封她为无冕之王--而无论是面对比赛的结果亦或众多疑问李彦墨却不改平时淡然的神情继续着自己工作室和生活,低调的她一度浮出水面初露光芒后再次回到自己不事张扬的小日子里。


与许多步入时装行业同行相似的是,从孩童时期李彦墨喜欢乱涂乱画或是给芭比娃娃做小衣服,而出生于艺术世家的背景显而为她的“臭美情结”提供了更好的天份:无论是父亲的画作也好,母亲出于兴趣制作的小衣服也好,服装成为了构筑李彦墨想象空间的绝佳载体。因为好像画这样一套衣服出来就可以构筑其他的外在环境--它从哪里来,赋有怎样的寓意,可以属于一个怎样的人都成为一种未知延续。深受插画家比亚滋莱的影响她并不偏爱主流式的端正美感,早期的服装涂鸦里充满着怪力乱神的情绪。想象力的结果下李彦墨更像是在自己所画的服装中创造人物:他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没有环境甚至与环境格格不入,这些可能都化为感觉自然而然付诸笔尖。然而简单的线条和平面无法满足这份表达,把它真正实现成一件衣服的欲望真正促成了她走上时装设计的道路。


15岁离开家乡昆明在北京结束高中两年的学习之后李彦墨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完成了自己高中的学业,而后在巴黎时装公会学校(Chambre Syndicale de la Couture Parisienne)学习真正使她进入了设计之门。在这里,布料的触感与人体的结构打破了曾经画画中的一贯思路,想象与真正动手实践之间的交互改变再次刷新了她对服装设计的认识。身处世界时装的中心地带,绝佳的艺术人文氛围提供着远远不断的学习养料,在高级时装屋Anne Valérie Hash的实习和在毕业后担任LUTZ的设计助理的经历潜移默化着李彦墨对服装外在表达手法的风格。李彦墨的作品中,异材质的拼接,大量直线条与块面的运用和二次解构依稀可以看到那位前Maison Martin Margiel主设计师LUTZ给予她的影响,彼时对中性风格,极简主义的偏爱也开始在她的设计中初露端倪。


回国之后她建立个人服装工作室“吹”,取意人体与服装布料间行走的动态。而在西方文明中摸爬滚打数年的设计师此次回归之后,强烈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使得极爱思考的李彦墨产生了不小的困惑:显然全盘巴黎式高级定制亦或先锋设计放在国内的环境只能徘徊在小众边缘,断层的中国时尚文化更像是包裹西式外壳与中国符号的时装马戏。此时做几件漂亮好卖的衣服对于李彦墨来说确实不是难事,而她所希望的方向是设计可以真正回归到文化根基当中。在工作室成立后最初的几个系列里,由双层纱叠加产生的色彩变化和斜裁而成的外套飘逸十足;而通过一块布的折叠营造的层次感也取意于古衣;在她的设计中你或许看到些许似是而非却又非表面化的东西合璧,与很多海归派的“十足洋气”相比,李彦墨显然选择了条更加吃力不讨好的路子。因为对于她来说设计的本质更像是填补空白,而这种“填补空白”的使命感让她对成功有着自己更为苛刻的理解和标准。


定义与反定义


即使在《创意星空》这样的命题作文舞台上,每一个题目下她几乎都以完全不同的手法,材质和色彩给予评委和观众耳目一新的惊喜:T恤的解构重组让人们惊叹她对于空间解构理解的老练;复古却摩登的彩色电视机套装极赋造型感冲击力;海洋礼服实现了将颇为昂贵的真丝面料与地摊上的闪光玩具球完美材质结合。而在决赛中,名为《建党伟业》的系列显而是她为自己和设计提出的一个巨大问号,这个系列中李彦墨抛弃了单纯的技法或造型表达,每一套服装都犹如反射社会的镜子:无袖PVC材质中山装与遮住面部的清朝小辫;捆绑式暗含SM情结的解构军装礼服,全身覆盖的浮夸亮片斗篷上闪现的党徽。犀利的选题之下饱含着设计师对中国近现代的思考,此间文化和审美在历史上的断裂成为了中国当下设计界普遍回避的选题,设计师将自己的作品基于价值观困惑之上与个人感受之中继而以西方的视觉语言结合。这使得最终的表达退却了服装之于服装审美的传统理念,或夸张或戏虐的多层次叠加手法,更像是一位装置艺术家以布料为载体诉说着现实与历史的侧面。


比起纯粹的美感堆积或是赋有技巧性的可销售商品,设计对于李彦墨来说更如同沟通的方式,通过这种语言她尝试理解并改写着对服装的定义。将太多哲理性的故事放入时装之内对于一个年轻的设计师来讲显而是艰难而野心勃勃的:当大多数设计师为你讲述这件服装的灵感故事源于电影或是旅行时,李彦墨将自己的作品定义为一种提问,而这个提问往往是她对于文化中存在或冲突的思考。相较许多直白化的美丽可爱,如此曲径通幽的晦涩下李彦墨的作品更多了些凌驾于服装审美之上的趣味性与思考意义。醉心在儒家,道家与心学等东方思想的李彦墨同样热爱西方抽象与几何式的视觉语言,但这种语言她更希望通过东方山水化式的平面,无透视,多层次的东西去结合。“我不希望是在西方骨骼上附上东方皮肤,而是寻找到某种东方式的骨骼作为我的结构。我想做一些更比较接近地气的东西,与自己的生活,社会,自己的文明有关系。”


在2012秋冬系列中,多色彩拼接,特殊工艺压褶后的缎面与皮革相拼接成为了一大亮点。依然有大量直线与平行的色块分割,而摆动的不规则裙褶与小块面的传统印花为原本极简摩登的形象带入几分出世的灵动和禅意,此次传统建筑与人体力学成为了李彦墨探讨的深入点。即使作为实穿的成衣系列,设计细节中暗藏的对立冲突依旧是属于李彦墨的中心主题,她通过服装的实现进行疑问与定义,而服装又通过穿着者将定义返回于她自身。“因为是一种疑问,所以任何形式的回答都是已经预定先被接纳的,意义和争论在我看来非常有趣。”这种疑问和填补文化空白的想法持续贯穿在她的设计世界之中。


独立裁缝设计师


李彦墨称自己为独立裁缝设计师,字里行间不乏自己对本分认真做事的苛求。转眼是工作室运营开始第五年,2009年她初回到昆明决定开始成衣设计,借朋友的工作室完成了自己第一个系列。她回忆到那个系列最初都是亲朋好友来买,后来北京的一个店来买走了她第一个系列全部的衣服。现在她的设计由工作室销售转向了店内销售,在北京798艺术区非空间中有着不俗的销售成绩。她说道自己相较私人定制更喜欢成衣设计,因为大众化成为了现代化的一个标志,私人定制更多的出现在婚礼亦或红毯等特殊场合,而归根结底服装不是艺术,需要更多的通过商业法则来传播价值观和审美上的影响。她希望自己的服装可以传达物质之上的价值观,可以将人的精神置于其中而脱离服装固有的物化形象:“我觉得现在的服装应该脱离那些东西,因为一件服装不但是反映出你的收入与地位,更像是精神上的兴趣,思想,意识与你整个大的价值观。并且通过服装载体进行互相的交流和反应,然后相互促进。”即使坚持反应与结合当下这种设计理念并不那么讨巧,在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着坚持丑,坚持涩,坚持大俗至雅。“还好中国文人一贯有审丑的传统,这点上稍微增强了我的自信。”



或许是家庭出身的熏陶,即使身在时装圈,她也不爱过多标榜自己。这位“裁缝”尝试了不少和艺术界的合作。李彦墨与艺术家的合作并不仅仅在新系列的喷绘图案之中,对于戏剧和舞台的热爱让她对这种跨界形式也充满了兴趣。去年在《镜花昙》这部古典戏剧中,她将传统服装重新抽象化做了现代化的尝试,脱离了图案与符号化的表达,纯粹以色彩和材质去塑造一种极简主义式的古典表达。


或许李彦墨的作品之中正是沉浸着这种丰富而矛盾的文人气质才格外有趣。她说道她是一个比较认真的人,与许多口才出众夸夸而谈的设计师相比,间或的沉默寡言更像是她思考更加妥善表达自己的方法。“或许如果不是做服装我有可能会去写字,因为在写东西时思路很清晰,但其实写作对于我来说还是有所局限,因为它没有办法满足我对色彩材质和对精神被物化的那种兴趣和追求。”她依旧是一字一句的慢慢道来。



-------------------------------------------

我们先从你的微博上聊吧,因为我看你的微博你给你自己下的定义是叫“独立裁缝设计师”,为什么不把自己叫做“独立时装设计师”,或者直接就是“时装设计师”,觉得这个还挺好玩的。


裁缝的话我觉得就是有一种扎实的感觉,设计师因为也是一种裁缝,感觉比较实在。


  

那你觉得这几个城市,不管是都柏林也好,还是巴黎也好,还是北京也好,它分别给你的成长带来一些什么样的经历呢?


在北京的时候就比较想问题的一个阶段,然后看了挺多的书,然后在都柏林的话是比较适应西方的社会什么的。


因为其实那个时候你也不大是吧。


对,出去的时候也就18岁。然后,其实当时就是还挺用心学习的。我觉得就是养成一些自己的东西,就是整理过程。不单是价值观,就是在形成自己的一些看法、感觉什么的,多出去感受感受。



你觉得这几个城市当中你最喜欢哪个?


最喜欢,这几个城市我还是比较喜欢巴黎和北京。


当初为什么没有选择在巴黎继续实习或者是找一个地方工作,而直接回到北京呢?


比较喜欢北京吧,然后也比较熟悉,因为高中在这儿上学嘛。朋友也比较多一点。


家里的环境是什么样子的呢?就是当初为什么会自己一个人来北京上学这个样子,是跟家里有关系吗?


对,跟家里有一定关系。我家庭的话是比较文化和艺术的氛围,然后看东西的角度我觉得是挺多的潜移默化的,因为家里的环境影响,让我接触到比较多这方面的东西。我爸是画油画的,所以从小就是相当于成长在一个比较艺术的氛围里。


那为什么会想到说去读时装设计呢?按理说你会想到,要么继续和爸爸画画,或者做其他的一些事情。


我觉得就是自己的兴趣点吧。因为这是一种顺其自然的东西,然后我觉得就是一种爱美的天性吧。我妈妈还挺爱美的,所以就是也受她的影响。因为我妈妈做一些衣服,后来是自己做着玩的那种,但是做得还挺好的。其实我觉得服装可以有很多想象,因为就好像你画一套这样的衣服出来,你可以打造其他的外在环境,它从哪里来,它可以是一个寓意的,可以是一个什么样的。我最早期的服装画得都特别怪异,一个跟一个很飞的那种,完全异于常意的那种,有点莎乐美插图的那种感觉。在开始设计服装就是一种想象力的结果,然后你在衣服中其实是在创造人物。


在衣服中创造人物?


就是通过画衣服来创造出一些人物,他们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面我都会想象,然后也有可能他也没有什么环境,或者是衣服跟环境格格不入的,都是可能的。所以,最早我是这样一种感觉,就是一种想象力,很自然而然地流露和表达。然后你就会想要实践,这是一个线条,一个平面,如果真的做出来会是什么样的,如果你画多了你就会想要实践那个东西。


你刚才也说了,你最喜欢巴黎和北京,你觉得巴黎带给你的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


我觉得巴黎带给我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整个氛围,它的时尚氛围是很好的,而且确实时尚,它的艺术、文学都很喜欢。


所以在那上学的时候就很自然的开始学服装了?


上学挺想实践自己的作品的,基本还不会做。但是学了怎么做,画的思路又发生了变化,就是动手会互相改变我觉得。所以一开始你只是想象,你觉得做出来一定会很飞那样的,但是到了动手的时候发现,其实是有一定的不同的。就是说,可能你觉得用块布这样弄比较更好看,但是这个画出来很难看,就是这样的,都会有一些这样的一种情况。所以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就是去通过实践,来发现你的想法有些地方是需要调整的。然后你想法又改变了,但是你最初的东西就是关键了。


讲讲创意星空吧,因为其实看你不管是网上的访谈也好,还是跟你接触,然后你的说话方式和待人接物的方式也好,都感觉你是一个特别低调的人,当时怎么会想到去以选手的身份去参加这样一个看起来特别张扬的一件事情呢?


对,张扬就是不太符合我的个性。我这人是挺内向的。因为回来以后想做独立设计嘛,然后但是机会和路子也不是很多,所以就打算,然后好多人跟我说这个比赛,我也看了一下,觉得还不错。


那比赛的时候有没有给你一些特别的经历呢?因为我看了你所有的视频,我觉得除了你在决赛的时候有点表情,好象其他的时候都一副特别淡定的样子。


就是生活中还是有的。


就是没有表现出来是吗。那你觉得这次比赛带给你最大的帮助是什么?


这次比赛带给我的帮助呢,我觉得其实还是挺激发了我的潜能,那种紧张的氛围和整个过程,还是挺激发人的。


但之前看你作命题作文的时候都特别淡定,然后后来决赛的时候,说实话我挺想看你那个《建党伟业》,好像是你在那个比赛里面说的一些话掐掉了,所以我就看不到。我看到的别人的作品都是有五套,然后你的只有三套,当时是最后决赛的时候让你做,但是为什么要做这样子的一组呢?您能给我们讲讲那些被掐的话吗?


我都记不太清了,我说了很多,然后后来我也就看了一遍,所以我也有点忘了都掐掉了什么。


当时为什么想到想要做这样一套衣服呢?


因为我那段时间对历史比较感兴趣,然后刚好就是看到那个时期的一些书,我也就觉得比较给我一种灵感,然后我也觉得很有意思,因为时尚我觉得不单是美什么的,如果能跟另外的东西相结合的话,我觉得它可能也能变得更宽广一些,会有更多的层次。

   

我觉得你那套衣服其实反射的挺多的


其实就是反射出一些中国现在的比较有特色的东西,我想抓住一些特征,因为我觉得我们每天生活,这个时代的一些东西,这个服装体现出来,反射出一个侧面来。


那你觉得所谓的这种特色是什么呢?


我觉得政治文化挺有特色的,但是也不光是针对这种关系,其实因为那个历史时期我觉得挺丰富多彩的,但是现在还没有做到,也很少有人去做,然后我很感兴趣,因为它很贴近现代,现代社会的人,现在中国的人。

 


其实你比赛的东西其实跟自己平常所作的东西挺不一样的,然后怎么能够让自己在那种命题作文的情况之下去把东西给做出来呢,而且说实话很多人的心目当中,你都是第一的,所以当时是怎么想的?


其实命题作文有命题作文的好处,因为其实很多东西在你心里已经有了,然后他给你一个题目,就是你一定能会触动你内心的一个点,然后你就有了一些感觉,你就会想到去做。那他跟你的积累,平常的感受这个都有关系。


之前有评委说过,说你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你总是在提问,但是你又没有答案,你觉得服装设计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服装设计对我来说意味着,我觉得是一种方式,就跟别人沟通的方式,和世界沟通的方式



其实看你的衣服,我并不能单纯把它定义成漂亮,好看。但是又觉得挺有趣的。


我觉得其实可能很多人对衣服的看法,都是让女孩子穿上去看着漂漂亮亮就可以了,就是用来打扮的。但是我觉得衣服还可以是别的,不是就这种区别的。之前衣服是什么大家都懂,我这样一做大家就觉得,衣服这个东西好像我们不懂。比如说你用是写书的,你就好好写书,干吗要写一本不像书的书,就是这种感觉的,可能会有一点。


有没有想过什么样的人会买你的衣服,或者是穿你的衣服?或者说你希望穿你衣服的人会是什么样的人?


我希望有一种不一样的价值观能够体现出来,因为其实是通过应付这种物质性的东西,只是在强调一种更精神的东西,我觉得这个跟其他是很不一样的。其实就是一种跟物质完全不同的东西。


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要做一些这样的东西?因为其实如果按照正常的思维,人们肯定都会想说,衣服做出来就是为了要卖出去的,让别人穿到身上的,卖得越贵越好,为什么会想到说,我希望我的客户群全部都是精英,全部都是赚钱多少钱以上的人,为什么想要说要做一个跟物质文明完全相悖的这样一个东西出来?


不是跟物质文明相悖,而是说跟人更统一,因为人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所以我觉得很多东西都是打造成一个物体,但是我觉得衣服应该是有人的精神在里面,而不是说衬托出你有多少钱。我觉得现在的服装应该脱离那些东西,因为它不单是反应出你的挣钱多,地位怎么样的,应该是精神上的兴趣、思想、意识和你整个大的价值观。并且通过这个互相交流、反应,然后互相促进。


聊聊你跟艺术家跨界的合作吧,我们从你2012年的这组新的系列开始聊起。你2012年这组新的系列把中国的建筑跟服装结合起来,然后除此以外,除了梁远苇以外,还有跟其他的艺术家有合作吗?


除了梁远苇没有了,她是我合作的第一个艺术家。


当初为什么想要跟她一起合作呢?


当时是这样的,我原来就听说过她,也挺喜欢她的东西。然后《周末画报》要搞一个展,所以就有艺术跟设计合作,然后年底在香港展,问梁远苇要不要合作。就是说就定下来,再后来他们有做,但我也觉得就是已经有想法了,所以我还是做了,就做到我的系列里。


你的作品当中有很多的中国的设计元素,然后其实像你1985年出生的,跟你同年龄的设计师也好,包括一些跨界的艺术家也好,他们其实对于中国元素应用得不是那么的多了,你之前又是在巴黎那边学的服装设计,之后实习和工作的地方其实都是挺解构挺前卫的牌子。那你是怎么样把这种西方的这种元素,快速地回归到中国本土的这些东西呢?并且包括你自己也很关注道家跟儒家的东西,你觉得自己的这种风格是怎么样从西方的那种语境回到当下的国内的语境?


其实我觉得就是怎么说呢,我比较强烈地感觉到,就是之前也说了很多了,你可以看一下我的博客,我写的时候就写得比较清楚一点,这样聊会有一点粗枝大叶。其实就是我喜欢的时尚知识,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因为每个阶段其实喜欢的东西不一样的,你尝试各种不同的方向,你在国外尝试过这个方向的东西,你又开始喜欢那个方向,回国就又不一样了。


那你为什么会对道家或儒家的东西感兴趣呢?


不单是道家和儒家,我觉得我对东方思想的很多东西我都感兴趣。道家、儒家,然后心学,你知道宋明理学吗?心学是融合了那三样的东西。就是它有自己的一套,就是因为创立这个心学的这个人他是一个,他都探索和钻研过其他这三样,然后自己创立了心学,当然在他之前有宋明理学,朱熹创立的,但是跟他就路子很不一样。然后心学其实很有意思,我们可以找书看一下。



包括你和镜花谭合作的服装设计可以说是让你很彻底回归到了东方


就是之前做的那个,对,那个是对古代的一种现代诠释,比较个人化的诠释。


也是因为跟那个时候看的书有关吧?


看的书不一样,你说有关系是说。


因为从你刚才的聊天当中,我觉得你可能对刚才你说的心学、道家、儒家很感兴趣,然后我觉得这也是促使你接这个剧的原因吧


对,就是我觉得设计必须要从自己的文化根基里面去探索很多东西,你才会有那个味道出来。然后我是希望就是说我们的现代文明完全止步于学习西方的一些成果。因为他们有今天的成果其实也是吸取他们自己的很多传统的原始文化的东西。所以就是说,我们之间完全断过去了,所以就是要自己去这样,比较费力去拉一根线过来。其实我的思路一直都是这样的,但是又要比较,怎么说呢,就是想做一些更比较接地气的东西,起码得是这样的,跟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社会,自己的文明有关系的东西。当然你说什么是自己的,现在也很难定义。


是不是在戏剧服装设计的过程当中,是不是会更容易表达你心里面的想法,在那种戏剧的环境之下,因为它都会设定一个背景?


对,就是如果做那种古典的风格会更纯粹,因为款式上是区别于现代的。但是那个形式我很喜欢,就是充满了形式感,但是它又有很多人性的东西在里面,因为戏剧跟人性是很有关系的,所表达的这个东西,怎么说呢,因为你做成衣的话,它没有一个具体的环境、它的语言,所以那种更戏剧一点的东西它会出来更有力量的一些感觉,而且也可以做得更纯粹,不用考虑太多商业的东西。


那回到你的工作室上面,其实有很多的服装设计师,他都会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自己的品牌,或者是工作室,那你为什么起了吹这个名字呢?


因为我觉得人体跟布料的关系,他走起来因为有风嘛,所以就带动着衣服跟身体这样子走。衣服的摆动,所以我就起了吹。


等于说你其实不是特别地强调自己在工作室里面的作用是吗?还是你故意的,我就是这么一个低调的人,我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我。


我其实比较喜欢简单点的生活吧,不太喜欢把什么都弄复杂了,不知道怎么说。



那你还记得自己的第一件作品是什么时候卖出去的吗?


我的第一件作品当时是在昆明就做了一些东西,2009年先到的昆明,然后借朋友的一个工作室做了第一个系列。然后那个系列最初都是亲朋好友来买,后来北京的一个店就是来买走了我的第一个系列的全部衣服。



工作室将来会有什么样的计划呢?你2013年的系列出来了吗?


正在做。和以往会有一些不同,这次做的稍微再探索以往的东西,然后有突破,这还是在延续我的路子吧。 接下来就是先把新系列做出来,全是新衣服,然后可能会开一个网店,就是淘宝店来弄。然后那些的话再看,要是有兴趣就可以做一点。因为我还是比较喜欢戏剧和舞台类似这种东西的,感觉比较好。服装在里面只是一个部分,就是它出来的那个力量是很有感染力的。



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其实我是一个比较喜欢自己待着的人。也不能这样说吧,就是顺着自己的兴趣去摸索出自己的路子,因为性格上面比较内向一点。



你是害怕做访问的人吗?


还好我觉得。


因为看网上你的访问其实并不多。


不多,对。


是因为自己比较低调,比较不太接受访问,还是就觉得其实你觉得文字,就像你刚才说自己的博客里面写了很多,所以你觉得自己的文字可能会更适合表达一点。


对,我觉得自己写东西思路很清楚,因为我是一个比较认真的人,所以都是,如果要说的话我希望能够说得清楚,所以自己写文字就很清楚,那可能很多杂志这些,看见就觉得你说得很清楚,没必要访问。



你觉得在写文字的时候自己会思考得更多,然后你就会把你心里头想要说的话表达出来对吗?


其实这种表达我觉得用文字有局限,不然就不会去选做衣服了对吧,但是就是说一些,我觉得要你去看作品去直接地感受是最好的,因为很多东西做的时候还不是很清楚它是什么意思,比如我现在在做一个新系列的东西,我还不是很清楚它出来会是什么,但是我想要去做,我对之前做的这个系列可能说得比较清楚一点,因为已经做完了。



原文刊载于《艺术与设计》杂志2013年2月刊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