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如同填空题--鞋履设计师Kim专访

标签:
kimkiroickinkleworkshop时尚 |
http://s5/mw690/6879adb9gd7e406276b94&690
时值年末,川久宝玲亲自担任买手全新打造的Trading Museum COMME des GARCONS概念店中正以铺天盖地的红色迎来圣诞。其中数对derby红色皮鞋饱受好评,这款正是选自中国鞋履设计师Kim全新推出的Kinkle Workshop13春夏系列:模样一如旧时小作坊中鞋匠敲出一针一线的质朴, 经典德比鞋型中加入略带诙谐感横向多重缠绕的鞋带,十足的简单中时髦的腔调却一分不少。
质朴的进化
若说设计的高境界是“浑然一体”,修炼至今日的返璞自然少不了一个漫长的曾经。早在Kinkle Workshop之前,由Kim所打造的品牌Kiroic曾以“时装波鞋”概念一路杀入巴黎时装周的大门,设计以极为炫目先锋的造型和独特的结构美感打破了传统波鞋的概念。韩国顶级男装设计师JUUN.J不惜婉拒PUMA赞助力邀Kiroic与之合作。这个每次发布均极力求新的品牌无论是将波鞋与罗马战靴,人字拖的结合还是将鞋底做出几何凸出块面让世人惊讶原来男鞋也可如此百变。自06年打造品牌伊始,突出的造型感鞋履一度是Kim的杀手锏,一路俘获众多世界顶级买手店的同时Kim的名字也成为中国鞋履设计界独领风骚的“狠角色”。
这位醉心制鞋的设计师显然不满足于“潮牌”的简单定义:数年间在与JUUN.J或Groundzero等众多时装品牌的合作中他喜爱将不少并非用于制鞋的手法加入其间,同时将一些较为古老的工艺方法融入:羊毛染色,绣花鞋面,清代花盆底与西方鞋型的融合。而加入众多手工工序的设计中隐藏了众多不为人知的精心却也为设计师带来不小的麻烦,造型上的不断创新此时与手工产生冲突,越发细化的手工与复杂的鞋型结构交错下让生产与成本方面产生了不小的困难。此时Kim在“手工”与“造型”的交叉路口颇感踌躇。
遭遇到瓶颈的Kim大约停滞了半年时间,而后再重新整合推出的全新品牌Kinkle Workshop。一如从前那位放弃广告专业只因兴趣转而向鞋的大男孩,此刻的放弃更像是探索途中专注点的再次转移,他为日后的设计重新确定了核心:手工感。在13春夏系列中Kim一改从前复杂的结构块面设计而回归于最简单的款式,每一双鞋拆开后鞋面的片数不会超过3片,工厂生产中仅仅需要踩好两道车线。简化到最简单而心思依然存在:鞋面头横褶塑形颇有几分古旧的穿着感;后鞋帮皮质软化后可以随时变成两穿拖鞋;鞋带假缠绕但是可以直接通过松紧带穿着。 反复修改几乎要精心准备半年的鞋楦首先保障了绝对造型下的舒适程度;生胶片加底与数道手工缉线提升了简单之中的品质感。 而最为难得的是系列中每一双独一无二的前手工处理:所有的皮料加工均由工作室亲自进行完成,无论是植揉皮染色亦或鞋面上深浅的手工擦色,每一双都不尽相同。用Kim自己的话来说:“我想制作真正好穿的鞋子,让更多的人接受它。设计到后来已经不是外观的改变,而是涉及到了整个过程的制作方法。”
http://s5/mw690/6879adb9gd7e40d8d3424&690
有时灵感不一定是个故事
在从前Kiroic中个人风格较为强烈,而今的简洁大气更像是一个团队的作品, 曾经每一季中百变式的推陈出新也摇身转向作为一个品牌产品的延续感,下一季的鞋款也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进。Kim希望新的设计于重新定位于手工,这个不断升级的系列产品正是慢慢积累手工感的过程。中性风格同样是这条路上他所探索出的一道路径:由于女鞋与男鞋制作完全不同,女鞋很少用男鞋的制作方法来做,而在他的作品中,男鞋女用填补了不少中性设计感女鞋的缺失。虽然依旧以制男鞋为主,Kim的女鞋系列也时而以穿插或设计师合作款式登录店铺。前不久与Uma Wang的合作中Kim便设计了一款看似质朴却颇具心机的女鞋:将Uma设计的面料覆盖于皮面一同制成整体鞋面,两者并不贴合而是小有空隙,当双层面料在穿着磨损后会露出第二层皮面--此举显然完美融合了Uma的古着气质与Kim的手工感。与众多时装设计师合作的经历也未尝不是Kim选择如今回归于简约的原因:作为整体造型的部分有时不必过于强调突出,当它作为一个出现在时装店的产品时如何与衣服产生搭配这点非常重要,“我希望它好穿而特别,但并不会失去核心的品质感。”他这样说道“其实一切的变化更像是回到了原点,速度慢下来将核心技术掌握好。当然,还有专注与坚持。”
近年时尚圈内中国原创设计力量一路扶摇直上,相较“时装主力军”而言,配饰尤其是鞋类设计仍然稍嫌苍白:很少有时装设计并列的高等院校专业,国内鞋履设计依旧是技术方向指导而欠缺美学方面的教育,大量的模仿技术型人材造就了国内鞋履设计师的断层。而鞋子的设计更加复杂,不仅仅涉及到一个工厂,每一对最终成为产品的鞋子中部件几乎都来自不同的地方:鞋楦厂,鞋底厂,皮料厂。作为鞋履设计师不仅仅要完成结合人体工学与美学的图纸,连接起各方面环节的配合度至关重要,这对于国内做创新的高端鞋工厂没有普及的大环境来说仍然很有难度。作为鞋履独立设计师在这种大环境下的生存显而非常艰难,Kim回想这一路走来几乎总是在不断的发生问题与解决问题中度过:资金,合作伙伴,原材料,工厂均挂起过红灯,而所幸钻研鞋子的热情并没有丝毫灭阙。
这无比现实的环境下也造就了Kim作为设计师与品牌创立者的引导方向。曾经在运动鞋品牌担任产品策划的Kim思维与很多设计师不仅相同,比起浪漫感性派的灵光一现,属于Kinkle Workshop的故事显然更加实际和直白。Kim说自己的灵感更偏向于从产品角度考虑,并没有那么几个动人的故事讲给人们听。在力求制作出平衡感的产品之下列出要点,哪些重要哪些可以实现,排列组合出最后的成果。“如果有十个款式需要设计对于我来说就如同十个空格,我需要做的就是将设计点与款式相结合,设计对于我来说更像是填空题。”
原文刊载于《Surface》2013年1-2月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