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要吃苦 vs 要Passion

(2012-07-06 18:55:34)
标签:

杂谈

回国后和妈妈们交流孩子教育,常常听到的一个观点就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 弹钢琴,学习都成为培养孩子吃苦的一个媒体或者工具。也是,咱们的千年传统思想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即便不为人上人,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里面,哪里容得下懒惰?

有趣的是,吃苦对于美国人来说是一个没有直觉的概念。英语里面没有吃苦这个词,直译为“eat bitterness" 往往在翻译完之后要加以解释。美国学校里面崇尚的精神似乎也不怎么强调刻苦努力。而在我看来,刻苦努力和吃苦的概念也不完全一样。

在美国最常听到的观点是:成功来源于热情(passion). 教育孩子的一个核心是帮助他们找到他们的热情并且发掘自己的潜能。一个胜利者或者成功者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也总是说:我很幸运因为我热爱我所做的事情。一个成功的事业的标志就是:我每天都怀着激动的心情去上班。所以我的理解是美国人认为刻苦努力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个过程和副产品,是因为热爱而努力。


我是更赞成后者的。因为吃苦是非自然的出于本性的。如果没有一个外在的目标(荣誉,地位, 成功,金钱),一个人很难为了吃苦而吃苦吧。即便可以吃的一时苦,能够吃得一世苦吗?外在的物质目标而如果能够排除所有外界的因素而追求自己的热爱,那么吃苦和工作就是玩乐,充满乐趣,岂不是两全其美?

我也听到一些妈妈说,当一件事情做好了,自然就有兴趣了。比如弹钢琴获得了奖励,得到了别人的称赞和认可,就慢慢喜欢了。我觉得这种由外界影响带来的兴趣其实非常有害,对于真正的热爱者来说,物质的因素扰乱了纯净的喜爱,反而会慢慢丢失了天然的热情。所以有一种教育理论就是, 对于孩子喜欢的事情,千万不要用物质或外在的奖励去激励他继续。

我小的时候在家里的引导和压力下一直课余进行运动锻炼,很幸运自己运动素质还不错,努力的回报是双份的,一定程度上小小的知名度。可是我本人并不喜欢运动,所以在我的学业生涯结束后就很少运动了。我常常反思,其实我的运动生涯对我的益处是终生的,参加过的运动会和比赛和刻苦的训练, 这些记忆也非常独特也甚为珍惜。可是,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是这样,当没有外在的压力,就没有了继续的动力。 那么如果我当初不运动呢,选择只有两个,要么浪费时间,要么做自己真正喜爱的事情。这个真正喜爱的事情也许会陪伴我的一生。

小小的业余爱好是个小事情。如果回到事业上,那就是个大事情了。古人讲: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如今女人也要上班,那么人人都怕入错行了。如果对于事业上的追求不是出于自己的喜爱,而仅仅因为钱,升值,那么动力会持续多久呢?

所以对于孩子,如果过早的为他选择了什么,又要求他必须花很多时间并且坚持,那么就存在一个巨大的风险,这等同于孩子寻找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的机会被剥夺了。这个剥夺不仅仅在于可见的时间和精力上面, 还有他自己的没有任何杂质的自我发现过程的缺失。孩子也会给自己贴标签的。试想他钢琴获了奖,他自己就会觉得自己是个弹钢琴的人,成绩越好,这个标签的的影响力就越大,那么自己探知自己其它热情和能力的动力就越小。

所以说,有时候有些孩子小时候没有什么过人的本领,长大了反而成功,因为他没有任何对自己的模式定型,反而可以真正询问自己的心,去做自己喜爱的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