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海归妈妈
海归妈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46
  • 关注人气:36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培养“国际化人才”还是着眼“开放式思维”?

(2012-07-06 18:49:04)
标签:

杂谈

朋友常常劝我,“不要担心,小麦学好中文,以后可以既在中国发展,又在美国发展。”很多人觉得孩子小学期间在中国读,中学或者大学在美国读,这样孩子就会两种语言,适应两种文化,是国际化人才。


我觉得,这个教育过程肯定能培养出“两栖”类人才,但是不一定是国际化人才。 其实单从职业发展来讲,在任何一个组织里,最成功的人士总是最本土的人士。政治家往往代表一个国家的精英集团,放眼美国中国,成功的政治家有几个不是本族文化渗透最精深的人士?本土化人才就业空间大,职业道路长,应该比两栖人才更有长期优势。最成功的国际公司也是那些当地化做的最好的公司。


在我看来,国际化人才最核心的特质不是会几门外语,而是拥有开放广阔的思维和心态。


我原来的同事曾经讲过这样的经历,她在90年代初的时候带着一些官员和企业家到美国玩,有些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去哪里都是:这些东西我们那里都有嘛。去迪斯尼的时候更是评价说:这还不如我们那儿乡里的游乐园呢。同事很沮丧,回来抱怨。其实这就是反应一种“关闭”的心态,而不是开放的心态。美国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无论在世界上走到哪里都只认汉堡包,薯条和牛排,凡事都是以美国的文化价值观来衡量,常常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东方文化趋同,觉得和别人一样就是正确,不正确也至少安全。而不一样的想法和人就有些“隔路”,不被认同是很负面甚至危险的事情。社会对不同的人包容心差,并且不忌讳表现出来。作为父母如何能够在这样的文化和氛围中保持一点冷静,中庸,和开放的心理并把它传到给孩子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而美国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尊重自己并延伸到尊重他人以及他人不同的观点文化。孩子们从小就被鼓励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别人不会评价或笑话你的观点错误或者幼稚甚至告诉你是否正确,反而不发表想法的人被认为没有贡献。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就开始做团体项目,在过程中讨论,争论,妥协最后做出集体决定并且执行。我们不必也不可能事事都是最好的,但是我们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价值。到了大学,法律保护有劣势的少数族裔达到一定入学比例。到工作岗位,领导和部下讨论问题时公开平等,为自己据理力争,不用等着领导先发言。


我读MBA的时候,第一次小组讨论,我记忆深刻。小组成员首先用半小时的时间讨论小组讨论的规则,并且把这些规则详细写在一张大纸贴在墙上,其中有一条:每个人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想法列下来之后,我们其它人引用时只能提这个观点,而不能把它称为“XX的观点”,这样才可以在讨论中尽量避免主观的态度影响。


其实孩子学好英文,可以说一口地道的外语,最重要的并不是这个技能本身,而是通过这个工具为孩子打开了一扇窗口,可以去深层次了解真实的不同文化。美国的文化和中国文化可以说代表人类文化的两个极端,一边是极度的个人主义和以制度为本来处理社会人文矛盾,一方面是集体主义及由人情主导的社会思维。同样的事情往往会有非常不同的各自认为正确的看法和解决办法。


对于小麦,我的愿望是他可以利用在中国的时间深层次的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比如历代王朝的建立和破灭,比如历代伟人思想家和普通人的生存和处事哲学,这些和他未来要学习的西方文明有什么不同。了解东方文化对生活,对成功或者失败,努力还是运气的看法。亲身体会到在这个世界的大多数地方,人并不是生来平等的。这是我们无奈的现实。我不敢奢望小麦有能力去改变什么,但是他至少学会感恩, 珍惜自己拥有的,并且愿意去回馈社会。看到成功不艳羡,看到失败不沮丧。知道自己要什么, 知道自己生活之外还有一个大世界。看到自己不顺眼的人和事,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少些抱怨,多有建设。在我看来,如果一个人取得了这些,那么在那个国家发展,会不会外语,都不重要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