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杂谈

回国后和妈妈们交流孩子教育,常常听到的一个观点就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 弹钢琴,学习都成为培养孩子吃苦的一个媒体或者工具。也是,咱们的千年传统思想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即便不为人上人,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里面,哪里容得下懒惰?

有趣的是,吃苦对于美国人来说是一个没有直觉的概念。英语里面没有吃苦这个词,直译为“eat bitterness' 往往在翻译完之后要加以解释。美国学校里面崇尚的精神似乎也不怎么强调刻苦努力。而在我看来,刻苦努力和吃苦的概念也不完全一样。

在美国最常听到的观点是:成功来源于热情(passion). 教育孩子的一个核心是帮助他们找到他们的热情并且发掘自己的潜能。一个胜利者或者成功者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也总是说:我很幸运因为我热爱我所做的事情。一个成功的事业的标志就是:我每天都怀着激动的心情去上班。所以我的理解是美国人认为刻苦努力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个过程和副产品,是因为热爱而努力。


我是更赞成后者的。因为吃苦是非自然的出于本性的。如果没有一个外在的目标(荣誉,地位, 成功,金钱),一个人很难为了吃苦而吃苦吧。即便可以吃的一时苦,能够
标签:

杂谈

朋友常常劝我,“不要担心,小麦学好中文,以后可以既在中国发展,又在美国发展。”很多人觉得孩子小学期间在中国读,中学或者大学在美国读,这样孩子就会两种语言,适应两种文化,是国际化人才。


我觉得,这个教育过程肯定能培养出“两栖”类人才,但是不一定是国际化人才。 其实单从职业发展来讲,在任何一个组织里,最成功的人士总是最本土的人士。政治家往往代表一个国家的精英集团,放眼美国中国,成功的政治家有几个不是本族文化渗透最精深的人士?本土化人才就业空间大,职业道路长,应该比两栖人才更有长期优势。最成功的国际公司也是那些当地化做的最好的公司。


在我看来,国际化人才最核心的特质不是会几门外语,而是拥有开放广阔的思维和心态。


我原来的同事曾经讲过这样的经历,她在90年代初的时候带着一些官员和企业家到美国玩,有些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去哪里都是:这些东西我们那里都有嘛。去迪斯尼的时候更是评价说:这还不如我们那儿乡里的游乐园呢。同事很沮丧,回来抱怨。其实这就是反应一种“关闭”的心态,而不是开放的心态。美国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无论在世界上走到哪里都只认汉

标签:

杂谈

小麦小的时候在美国生活,我们总是听人说,“在美国不用担心英文,而是要担心中文。”我深信不疑,所以没有对小麦的英文花一点心思。后来小麦5岁时回国一年,6岁回到美国呆了1年多,现在又回到中国。观察他一路的变化,我的体会是,千万别迷信这句忠告。

 

在美国长大的孩子,听说读写基本没有问题,这话不错。但是他们个体差异很大。我们在国内长大的孩子,谁敢说一句,孩子在中国长大,不用担心中文(语文)?如果孩子父母在家还讲中文,孩子的进步就更有挑战。在美国华人二代的英文水平,一般到初中之后才可以彻底和美国本土孩子拉平。美国孩子的英文,要说糊糊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二把刀”,小学二年级水平就可以了。但是词汇量,文字运用的水平和表达的多重性,那水就很深了。

 

小麦2岁半去幼儿园之前,家里没有英文环境(虽然他自学了所有英文字母:-))。我们也是秉者有苗不愁长的原则,作了几年没心没肝的父母。我们先把小麦送到一所有中国人办的幼儿园,让小麦有所过渡。当然所有的孩子和老师还是说英语。小麦前半年适应不错。小麦三岁的时候就把他送到一所更正规的幼儿园,理论上来讲,这所学校更好,但是对于小麦

标签:

杂谈

分类: 原创

对于小麦的写作,无论是英文还是中文,我都比较头疼,头疼的不仅仅是他写的好不好,而是如何帮助他提高。作文是一门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和孩子讨论文章也需要水平,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思路和特点,到底文章好不好也有很多标准,那些需要放手那些需要抓紧我也没有一个套路。所以有过几次不太有效的指导之后,我就开始采取躲开的态度。不采取也不行,小麦就不想让我参与进来了。如果我需要读他的作品呢,他就躲到门外,捂上耳朵,很紧张,也表示不想让我评论。当然我如果无意中脱口而出一些赞美之词,小麦就不介意了,而且也愿意和我讨论两句。

 

不过这个周末,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十一长假小麦的英文作业就是写两篇关于希腊诸神的文章。第一篇是介绍一个自己选择的希腊神,同时还要画一幅希腊神的画像。对于基于事实的文章和画画,小麦基本不用我操心。他自己在网上找到很多信息,用Word就把文章写好了,还分类分章节,并且给章节写title. 可以说框架安排比我也不差。可是第二篇却把我给吓到了,这要求编写一个希腊神话故事。Creative writing, 这可是小麦的软肋. 不过小麦到没有害怕,自己糊弄糊弄又搞出一篇。说实话,写的

小麦参加一个主要是国际学校孩子组织的纯英文篮球训练班, 训练班里的老师和孩子基本上都是英文母语, 100%美国口味. 老师都是风趣幽默随和, 但绝对很严肃. 孩子们做错了, 或者输了, 会罚跑圈, 跳jumping jack, 或者做附卧撑.承认错误或者接受惩罚全靠自觉, 但是错误和惩罚没有负面的情绪, 孩子们高高兴兴的做.  我观察到一点小区别. 国外或者海归孩子都很老实, 在混乱之中没人看也主动做, 不偷懒, 国内的孩子会有不承认或者逃避惩罚的倾向. 有一次, 一个国内的孩子不承认, 他的伙伴, 一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孩子急的不行, 两人吵了起来.

 

如果小麦没有在中国上过半年小学, 我会非常不理解国内孩子的行为. 不过现在我心理并不吃惊这种区别, 这并不是国内的孩子不好, 而是文化的差异.

 

小麦在国内上学的时候流行一种病, 于是所有的学校都在门口设立体温检测. 开始的时候很认真, 后来有一天突然老师就不认真了, 小麦老老实实站在他面前等着, 老师视而不见. 我只好提醒小麦不用等了, 赶快进学校. 如果美国的学校, 如果检测停止就会通知家长和学生, 否则就会一丝不苟的坚持下去, 不会出现这种不了了之的现象. 在制度发起人都不严肃执行

标签:

杂谈

老二的名字叫丁丁。在月子里,丁丁和哥哥就显示出了不同。 首先, 他力气很大,在月子里就可以挺直脖子。其次,他和人的感情互动很好,哭的时候,我一唱歌,他就不哭了。(是不是我唱歌很好听呢)不过他爱听得歌可没什么水平, 记得是“卖报童”和“小儿郎”。很土的歌,可是一张口我只会哼这个。不过效果好就行吧。

 

两三个月左右,发现给他穿衣服,他会配合使劲伸手。四个月时,轻轻提一下他的手,他可以自己使劲站起来。有一次,他哥哥大声读拼音,阿,喔,娥,他突然“啊”的叫了一声,我们全家都笑了。有时哥哥在家里蹦蹦跳跳,会把他逗的突然大笑。不过丁丁小时候并不太爱笑,总是很严肃。突然大笑一下,迅速就收回去,又换回一幅领导讲话的严肃面孔。

 

丁丁也很少哭, 几乎从来不哭,情绪总是很放松,很愉快。也很皮实。带他打预防针,针打下两秒才反应过来,哭声还没全放出来,针拔出来,哭声立刻停止。

 

丁丁身体很好,几乎没有生过病, 除了一次幼儿急疹。那是唯一一次发烧, 到39度,我看他难受,就带他去逛高档超市,一边买东西,一边也是玩儿,他在家里不舒服, 来回动, 又哭,更累,出去因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