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者解读HiFi器材的声音品质及业余思考
(2025-01-22 15:24:20)
很多人愿意听专业人士的HiFi见解 包括我自己总是想从这些人身上获得有用的知识经验 但在普通人的听音境遇中
几乎很少有人能达到所谓的听音环境要求 即我们的居住环境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退一步说就是我们要将就听 在将就的范畴内提升声音质量
这样就又回到器材环节 有闲钱可以考虑提高音源功放机音箱的投入 单件在五万元以内的产品基本都能达到顶级品质
几十万的产品更象是HiFi奢侈品 与之匹配的是有太多钱的人 而我们普通人讲的声音质量并不需要豪华的装饰 如何来定义我们心中的音质
偏暖偏冷并非代表声音好坏 它只是指音色特征 暖糊和冷薄才突显弊端 同理技术指标也不代表好声 但好声的技术指标不会差
我们普通人如何来鉴定声音品质 或者说没有一致的标准你该如何分辨声音优劣 高音量下不轰头 低音量下细节条理清晰 层次感分明
这就是好声音器材的基本条件 空间感和结象一般人很难从聆听中领悟 也就不必纠结于此 数码声指的是冷薄和尖刺感
由此产生的应对措施是采用电子管元件软化声频锐度 但相对降低了解析力及易产生糊了的听感 耐听是声音品质的延续
藉此你才能从容的挑选音色风格 在这里又会陷入萝卜声陷阱 调声是基于硬件还是软件基础上的音频特质调整 业余爱好者该如何判断
这又是个耗时费力的事 就象挑选搭配的偶然性常常会挑战你的认知 你相信自己的耳朵吗 以此延伸网络声音呢 具不具备HiFi属性
no
前一篇:泛谈音响界的高品质器材出萝卜声
后一篇:通俗化解析HiFi声的AV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