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语的线上线下不对称性原理探微
(2024-09-18 13:22:29)
流行语的流行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通用性 比如当年的忽悠及马甲 在实际生活中也常被借用
即大家对这两句北方话的认同感及由此衍生的喻意都有所认识 网络用词的流行初始于线上交流的便捷性 形成类似暗语的网络语言
在实际生活中却不为公众所接受 也就是说只能线上使用 可随着短视频的普及 线上线下的界线逐渐模糊 特别在网络直接交流中
地域语言障碍在汉字的框架下皆向普通话靠拢 比如据传科目三源于广西 但它却是全国性的考驾项目 大家都明白 既便如此流行仅限于线上
并未普及至线下日常生活中 你没见有谁在公共场合的谈话中用科目三表达不可跨越的事情 可你会对换了衣装的人说换了马甲我也认识你
表述你的深层次认知不会被外表的改变蒙蔽 且有反讽的含意 网络容易被操控 故很多热词一两天就消失不见 即由热搜排名关注度靠前造就的热词
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制造的结果 涟漪波及扩散 一晃而过 且你很难把它说成是流行词 流行过程在于培养受众人群 文化与艺术审美沉淀后形容的土壤
为种苗提供了繁衍生机 而网络炒作更象是无厘头喷词 既使大家觉得有点意思 但欠缺实际应用价值 你不知道该在什么场景下使用它
更不用说日常用语的参考性习惯并非是无中生有 比如说忽悠 扩大应用范围亦为捧杀 忽悠瘸了 忽悠蔫了 为什么年度流行词没有人想起忽悠
显得有点不正经(正经的词什么样) 待富人群耐心资本爬山摇太阳老司机开车
后一篇:擦边球快感的奇点时间疏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