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thinkfirst通州幼儿园月亮河内因驱动延迟满足能力杂谈 |
分类: 观点 |
所谓内因驱动就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它决定了事物运动发展的基本趋势。
和任何事物一样,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是内因和外因作用的结果。内因和外因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不可孤立和片面的看待。好的外界环境会对孩子产生示范作用,而不良的外界环境也会让孩子模仿。
在儿童早期教育过程中,为孩子注入行为的内因驱动是至关重要的,3岁左右的孩子处于“吸收性心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要让孩子明白,事情就是应该这样做的,而不是因为我瞪你,骂你,吓唬你,和惩罚你,你才这样做的。如果家长在这个关键期给孩子设定了行为准则,孩子就会认为事情本来就该是这样的,你会看到很多小朋友从不去踩死小昆虫,或者乱摘花草,在没有家长和老师监督制止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因为这些小朋友从内心认为这样是不对的,这就是内因驱动。
比如,当小孩子没有达到目的而大声哭闹的时候,家长一定不能让孩子通过哭闹来达到目的,而是要不厌其烦的告诉孩子,哭闹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好好表达你的感受和要求,并且帮助孩子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经过几次,孩子就明白哭闹是无效的沟通方式,也达不到目的。动脑筋想办法,和求助的行为习惯就会形成孩子的内因驱动。遗憾的是,大多数家长会因为听到孩子哭闹就不耐烦,通过恐吓粗暴制止,或者心疼孩子,马上满足孩子的要求,这些家长不但失去了为孩子注入内因驱动的机会,也没能让孩子明白正确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再比如,在我们学校里,会有从没上过幼儿园的小朋友加入进来,他们可能在服从性上没有得到训练,个性
比较任性和倔强等等,对待这样的小朋友,我们不能强迫他们上来就按这里的秩序和规则做,他们在从你手里拿东西之前不知道说“请给我”而是上来就拿,不知道用完的玩具和餐具要自己放回原处,不知道上集体课的时候不能乱喊叫,乱跑...如果你通过外力来逼迫他们这样做,只会让他们抗拒和厌烦,那就更谈不上我们教育理念在他们身上的贯彻了。我们开始的几周里不会对这样的孩子有要求,他们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观察其他小朋友是怎么生活和学习的,慢慢对环境有了安全感,对这里的人有了信任,并自愿的加入到集体活动中后,老师们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他们也愿意接收和服从了,慢慢地我们发现他们身上出现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当他们觉得在一个快乐的集体中,这样做是理所应当的,而不是处于老师的逼迫,那他们对秩序的尊重和服从的内因驱动就形成了。正如我们不去偷盗不是因为怕警察,是认为那样不对。
我们经常看到,听到很多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自治力,当有纪律和外力压迫时,也能基本完成学业和工作,但当这种外力不对其产生约束时,他们就会放任,放纵自己。
我在国外见到很多小留学生,当他们离开父母和国内学校制度的强压后,来到山高皇帝远的异邦,多年的压制得到了释放,他们很多成天成宿的玩游戏,上网,最有甚者,能一星期躲在宿舍里玩游戏,清洁工进去后被屋子里的臭气熏了出来,学校怕他饿死才进行干预。这就像你用手去挤压一个气球,它能成为你希望成为的形状,但当你的外力一放松,气球就会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如果你压力过大,气球还会爆炸。大家都知道,监狱里外因驱动最厉害,管得最严,但大多数罪犯是改造不好的,出来后还会再犯,再犯,只要他内因没有质的改变。所以监狱和死刑是给那些还没犯错和想要犯错的人看的,起威慑作用,对当事人本身的改造作用不大。
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内因驱动和延迟满足能力一样不可或缺。从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看,12岁是分水岭,如果人生无重大变故,孩子的心理,人格,习惯都已经被铸成,家长们想现在累点还是以后有操不完的心?
关于孩子在行为和思维习惯上内因驱动培养的方法,请参考另我的一篇博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6e84c50100mm8k.html
和任何事物一样,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是内因和外因作用的结果。内因和外因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不可孤立和片面的看待。好的外界环境会对孩子产生示范作用,而不良的外界环境也会让孩子模仿。
在儿童早期教育过程中,为孩子注入行为的内因驱动是至关重要的,3岁左右的孩子处于“吸收性心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要让孩子明白,事情就是应该这样做的,而不是因为我瞪你,骂你,吓唬你,和惩罚你,你才这样做的。如果家长在这个关键期给孩子设定了行为准则,孩子就会认为事情本来就该是这样的,你会看到很多小朋友从不去踩死小昆虫,或者乱摘花草,在没有家长和老师监督制止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因为这些小朋友从内心认为这样是不对的,这就是内因驱动。
比如,当小孩子没有达到目的而大声哭闹的时候,家长一定不能让孩子通过哭闹来达到目的,而是要不厌其烦的告诉孩子,哭闹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好好表达你的感受和要求,并且帮助孩子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经过几次,孩子就明白哭闹是无效的沟通方式,也达不到目的。动脑筋想办法,和求助的行为习惯就会形成孩子的内因驱动。遗憾的是,大多数家长会因为听到孩子哭闹就不耐烦,通过恐吓粗暴制止,或者心疼孩子,马上满足孩子的要求,这些家长不但失去了为孩子注入内因驱动的机会,也没能让孩子明白正确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再比如,在我们学校里,会有从没上过幼儿园的小朋友加入进来,他们可能在服从性上没有得到训练,个性
比较任性和倔强等等,对待这样的小朋友,我们不能强迫他们上来就按这里的秩序和规则做,他们在从你手里拿东西之前不知道说“请给我”而是上来就拿,不知道用完的玩具和餐具要自己放回原处,不知道上集体课的时候不能乱喊叫,乱跑...如果你通过外力来逼迫他们这样做,只会让他们抗拒和厌烦,那就更谈不上我们教育理念在他们身上的贯彻了。我们开始的几周里不会对这样的孩子有要求,他们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观察其他小朋友是怎么生活和学习的,慢慢对环境有了安全感,对这里的人有了信任,并自愿的加入到集体活动中后,老师们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他们也愿意接收和服从了,慢慢地我们发现他们身上出现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当他们觉得在一个快乐的集体中,这样做是理所应当的,而不是处于老师的逼迫,那他们对秩序的尊重和服从的内因驱动就形成了。正如我们不去偷盗不是因为怕警察,是认为那样不对。
我们经常看到,听到很多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自治力,当有纪律和外力压迫时,也能基本完成学业和工作,但当这种外力不对其产生约束时,他们就会放任,放纵自己。
我在国外见到很多小留学生,当他们离开父母和国内学校制度的强压后,来到山高皇帝远的异邦,多年的压制得到了释放,他们很多成天成宿的玩游戏,上网,最有甚者,能一星期躲在宿舍里玩游戏,清洁工进去后被屋子里的臭气熏了出来,学校怕他饿死才进行干预。这就像你用手去挤压一个气球,它能成为你希望成为的形状,但当你的外力一放松,气球就会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如果你压力过大,气球还会爆炸。大家都知道,监狱里外因驱动最厉害,管得最严,但大多数罪犯是改造不好的,出来后还会再犯,再犯,只要他内因没有质的改变。所以监狱和死刑是给那些还没犯错和想要犯错的人看的,起威慑作用,对当事人本身的改造作用不大。
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内因驱动和延迟满足能力一样不可或缺。从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看,12岁是分水岭,如果人生无重大变故,孩子的心理,人格,习惯都已经被铸成,家长们想现在累点还是以后有操不完的心?
关于孩子在行为和思维习惯上内因驱动培养的方法,请参考另我的一篇博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6e84c50100mm8k.html
前一篇:洗脑
后一篇:Think First - 论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