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懦弱”怎么办?
(2010-11-11 09:30:26)
标签:
少儿主动攻击孟母三迁欺负躲避懦弱育儿 |
分类: 观点 |
如果自己的孩子“懦弱”,相信是每个父母最不愿看到的,哪怕孩子“懦弱”的基因是源自他们。
今天我们讨论的“懦弱”不是意志品质上的,而是面对其他小朋友的暴力和攻击行为表现出的胆怯和退缩。在小男孩们之间,这种攻击和退缩更常见。
攻击行为发生的主要场地和对象:1 自家小区的公共活动场所。小区的孩子们。
幼儿爱主动攻击其他小朋友的原因有很多:
爱主动攻击他人和面对他人的攻击显示出“懦弱”的孩子,都可能有先天的遗传因素,通过观察和了解他们父母处理矛盾的方式和态度,可窥一斑。
说说后天的因素:
对与爱主动攻击别人,并且经常占上风的一定是在家庭或幼儿园没有对这样的行为得到正确的纠正或惩罚。如果没有惹出祸来,家长顶多是不痛不痒地说两句,很多家长还暗自窃喜,因为欺负别人和被别人欺负,家长大多宁可选择前者。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在这里要注意的是,要严厉禁止孩子主动攻击他人,如果发生这样的行为,轻者让主动攻击者道歉并到一个指定的位置上,停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的机会,只能看着,并告知他为什么。严重者必须让家长领回家,直到他明白主动攻击他人是非常严重的错误,是不允许的行为时,才能再回到幼儿园。
家长和教师对于主动攻击他人的孩子的行为不能有效及时的纠正,就等于是纵容。后果是孩子会发现用暴力的手段解决问题是最快的。这种低级能力会随着年龄和社会化的发展变得很不受欢迎,也越来越无效,遇到更暴力的力量,不论是警察还是黑社会,最后都是害人害己。
对于被攻击的,并无力还击的孩子,家长大多是又心疼,又气愤,更多是担心男孩子以后这么懦弱连自己都保护不了,更别提保护家人了。这些家长大多是教育孩子要和平地解决问题,打架是不好的行为,所以当孩子面对挑衅的时候,很纠结。本能是要还手的,但父母和老师的教导又在耳畔回响,一犹豫就吃了亏,孩子打架打的也是心理,被打疼了一次,下次就害怕这种行为了,家长也纠结了,教育愿望和现实产生了矛盾。
下面是我亲耳听到的一些家长对被攻击的孩子的教导:
“你要是在外面被人家欺负,回家我也揍你!”
(在上面的两种教导下,孩子有可能从被欺负人到去欺负人的角色,所以一定要明确,如果主动攻击别人就一定要严惩。暴力只能是自卫。绝对不使用暴力是美好的愿望,世界上没有暴力,孩子自然就学不会暴力。如果成人不能做到,就不要要求孩子。不现实。)
“有人先打你你一定要还手,打就狠狠打,打怕了以后就不敢欺负你了。”
(如果你的孩子真的是老被人欺负得开始失去尊严了,比如我见过的一个孩子,被其他孩子翻口袋,扇嘴巴一动不敢动的。那家长就要开始想办法了,如果孩子的对手过去强大,还是要躲避的,前提是不要让孩子吃亏。然后选择家长和老师在场的情况下,进行一次彻底的反击,具体招数就不在这里说了,家长提前训练好,总之,目的是从心理上让对方怕你了,下次不敢欺负你。家长在场是防止反击不成功的时候,及时制止,以免孩子受伤。)
“谁打你你就找老师去!”
(万不得已才去找老师,孩子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能力实在不及的时候,老师也算一道屏障吧。)
家长除了帮助孩子正面的解决问题,还要引导孩子化解,躲避这样的暴力攻击的问题。
首要一点,父母要从心理上接受每个孩子都会有强的地方和弱的地方,如果你的孩子正好是在心理和生理条件上不适合肢体冲突,也是正常的,正确的面对它,要有远见。暴力是低级能力,看看周围的成功人士谁是靠暴力成为让人尊重的人呢。
父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后要做的事情:
1 明确告诉幼儿园的老师或园长,班里有爱攻击别人的孩子,让园里和他的家长沟通并给出解决方案。可以联合其他被攻击孩子家长表达不欢迎这样的孩子,请家长教育好再来幼儿园。给幼儿园和对方家长压力,不可忽视和纵容。
2 不和爱打人的孩子一起玩儿,躲着他,跟志同道合的小朋友玩儿。躲避也是智慧。孟母三迁就是智慧的躲避,不让孩子受伤害是根本目的。
3 化解。社会性高的孩子会让爱攻击别人的孩子喜欢他,而对自己不进行攻击。这样的孩子有在各种力量之间平衡的能力,自己也能游刃有余。这是更高级的能力。
和平还是暴力,联合国都解决不了的问题。父母们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判断吧,是反击,是躲避,还是化解,因人而异。但一点是明确的,“打人是不对的。”仅仅这句话是解决不了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