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看不懂保险公司的商业模式,但没有关系,机会留给看得懂的人
市场喜欢纯粹看保险公司的利润增速
那么,我们如果能较为准确的预测到,保险公司未来几年的盈利能力
就能守株待兔
一、内含价值增长的滞后性
2、【薪水增速,传导到存款增速】:第二年:年薪从15万再增百分50,变为22.5万,花7.5万,存15万,存款从60万升到75万,增加的幅度就变为25%。
3、【 薪水增速变缓,但存款增速仍然很快】:第三年:年薪增长百分10,变为25万。花8万,存17万。存款从75万升到92万,增速还有百分21。
4、这个逻辑,就是盈利能力和净资产之间的关系。(在这里,保险公司的新业务价值,相当于当年的盈利;保险公司的内含价值,相当于净资产)
。
所以,即便未来增速减缓,内在价值依旧可以保持较快增长。
二、保险公司,利润增长的滞后性
1、利润主要源于剩余边际的摊销
想一眼看请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就看运营利润。比如人寿三季报,很多人看不懂,因为太多扰动项(有资产减值,有准备金释放)。
运营利润,百分70就是剩余边际摊销(其他百分30可以不看)
2、剩余边际,就是保险公司保单的价值。
我们当它是存款。这个存款,每年可以提一部分。
2016年,中国平安的存款是4547亿。2017年,中国平安的剩余边际增加了1684亿(新业务价值的贡献),释放了498亿的剩余边际(税前)。最后,2017年,中国平安的存款是6163亿。(还有一些其他收入)
平安的剩余边际快速增加,因为收远大于支出。以前我们说,入水,远远高于出水。赚钱远远高于消费。但有一天,收入和支出相当,这一天,剩余边际就到顶了,走平了。2017年
,平安的收入是1684亿,那么,假设翻倍后到顶(保守估计),那么,这个剩余边际将超过3000亿,扣税后,也有2000多亿的利润。换句话说,平安寿险的收支平衡,至少也会在2000亿以上。
前一篇:锁仓,大熊市的股票来之不易
后一篇:逆风而行,三季度新华太保业绩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