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再被杀得鲜血横流,选择还是不变

最近在检讨新华保险的投资逻辑。检讨的意思是,如果再来一次,我还会不会这么做。答案是,会。但非平安这类优质的股票,仓位上限会控制到百分20。
(一)新业务价值实际增长
在平安的业绩发布会上,有一段话是这样的:有这样一段话:新业务价值考虑了分散效应,因为保单之间的协同效应,所以新业务创造价值包含了这部分。674y的新业务价值某种程度上是被低估的。
所以,真实的新业务价值增速是:
太保加上分散效应新业务价值实际增速为31.37%
平安加上分散效应的新业务价值增速28.23%
新华给的是最终结果,就是新业务价值增速15.4%(已经计算了分散效应)
这样对比后,一方面可以看出平安寿险和太保寿险的非常高的回报能力(新业务价值/净资产的视角
太保785亿的净资产,产生了300亿左右的新业务价值,平安的比例更高到不可描述)和新华落后的盈利能力(新华813亿左右的净资产,只产生了120亿的新业务价值)。另外一方面,可以看到新华的表现没有那么差。
注意:这种对比其实也有一定问题,就是平安和太保每年可以把多余的资本分给总公司,使得寿险本身净资产增长远低于业务增速,所以就产生极高回报的效果。这些多余的资本,太保的方法是高分红(太保的分红率百分50),但平安的更有效率(很大一部分资本,过去几年孵化出互联网子公司);同时太保剩下700亿的资产,对内含价值的贡献率极低,所以最终太保的内在价值增速和新华差不多。太平也有这个问题。以前在分析平安的时候,我就提到平安的商业模式是难以复制的。太保和太平寿险都非常优秀,但其他子公司的运营效率都一般,远远低于寿险。反之,平安的子公司非常优秀,平安产险ROE20,虽然远低于寿险的盈利能力,但资本应用的效率已经很高。更强大的是,平安孵化出的一种互联网子公司,这些子公司目前估值已经有400亿美元。
(二)有效业务价值增长对比
在几年前,其他保险公司我都没看上。原因很简单,就是除平安之外的保险公司的发展路径都是错误的。太保原先也是如此,疯狂的银保,但这几年砍掉银保后,大力发展代理人,新业务价值开始飙升。投资新华,从某种角度之下,不是投资下一个平安,而是投资下一个太保。同时新华作为纯寿险,一旦走上正轨,又没有其他非寿险业务的摊薄,(无需借助平安那种超一流强大的商业能力)那么,(新业务价值/净资产)会从roe15直接跳升到40-50。诱惑非常大。
但新华的转型是低下头来转型。转型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大力缩减银保,另外一个部分是大力发展代理人。但新华说要分两步走。其实没必要,可以一起走,虽然不容易。而且这里两个部分的重点是大力发展代理人,缩小银保那只要不做就行了。(国企有人事等问题,所以也不能像我说的那么轻松。或者像平安那样的一刀下去。平安那锋利的一刀,在很多子公司都做过,最近这一刀在平安银行)
总之,慢一点就慢一点。因为保险的市场空间还很大,机会总是很多,错过了一拨天时地利人和,还有很多拨顺风顺水。在这个过程中,新华发展虽然很慢,但这只是相对这个行业来说。此外,由于新华的很多假设相对保守,比如贴现率,所以,17年,有效业务价值来衡量未来利润可释放“蓄水池”增长32.7%,平安是32.5%,新华25%
。
这个对比度,和那个没有还原过的,新华新业务价值增长15%,太保新业务价值增长40%,是不是就觉得可以接受了?这样对比后,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新华的新业务价值远远不如其他保险公司,但内含价值增长,最终和中国太保和中国太平一样。三家公司,17年的内含价值增长都接近20左右。
(三)3年后的ROE和分红
目前来说,由于保险公司利润的后置,叠加其他因素,使得静态的ROE很低。
但正常3-5年内,太保新华静态的ROE,都会达到15,甚至达到20,这个时候,市场想看ROE
,保险公司就能提供ROE。同时,如果太保继续保持百分50的分红率,这就意味着,目前的价格,分红率在3年内可能就超过百分5,市场想看分红,就提供分红率。
我们无法决定市场什么时候看到这些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但我们可以决定我们看到后,采取怎样的决策。
每个人的投资逻辑是不同的,比如我的逻辑是不看牛熊
所以每个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投资逻辑,而不是简单抄一下别人的策略
回到前面的那句话,在新华0.8EV的时候,我就觉得很便宜
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我估计还是会买百分20的仓位
即便再被市场杀到看起来鲜血横流
前一篇:中国太保年报简评
后一篇:最低估值下的保险股,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