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长熊怎么办?

标签:
股票 |
(一)
原先写过一篇文章,认为政府救市就不会有长熊了。但现在想来,这样随便下一个重要结论是不妥的。究其根源,牛市的近因效应下,缺乏足够的冷静。这轮3600点大举入市,一个多月来,非常辛苦,最终还是浮亏了近3个点。虽然不担心,但感觉还是莽撞了。
(二)
原先谈到各国的救市,大多在政府救市后股指半年都探到底部,然后开始缓慢回升。有些救市后1年达到政府开始救市的点位,有些花了3年。美国的救市极为成功,但也花了1年半才回到救市的点位。所以,自己3600点跑进去,即便是按图索骥,似乎也是太过鲁莽。
(三)
但中国未必和美国相同,根据国泰君安的统计:A 股熊市平均持续27.8 个月,牛市平均持续12.1
个月。熊市时,上证综指平均跌幅为56.4%,牛市时,上证综指的平均涨幅217.2%。如果我们持续性的投资于A 股,为了等到12.1
个月的牛市蜜月期,我们平均需要挨过27.8 个月的严冬,最近一次的从07 年10 月至14 年7
月的严冬期长达82 个月。
(四)
国泰君安认为,对于一名理性的投资者来说,如果中国和美国的投资环境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的情况下,其合理的投资行为应该是在美国奉行价值投资、长期投资,而不是频繁的买卖。在中国则需要实行相反的策略,积极的对市场的底部和顶部进行判断,或者是在趋势刚起时,快速的进场或者离场,把握住短暂的牛市,时刻警惕“凛冬将至”以规避漫长的熊市。
历史未必重复,但正如国泰君安说的:目前中国股市主导的活跃投资者主要由散户构成,因此,短视、羊群效应和非理性特征非常明显,而美国股市主导的投资者则是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长期化,此外,在中国机构投资者被短期目标所束缚,导致其价值投资理念被抛弃,未能起到如美国同行市场稳定器的作用。
(五)
因此,从投资的假设来说,长熊未必是悲观的假设。从某种角度来说,长熊应该是客观的,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假设。以这种假设作为大前提,然后思考自己的战略。
(六)
保守,是肯定要的。想不明白,就休息一下,谋定后动。
同时,我也并不认同A股市场只有抄底逃顶一种投资方式。如原先所说的,即便长熊,也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利用市场持续的盈利。
前一篇:股市最大的变化是估值的变化
后一篇:新熊市格局:资金的天平向机构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