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平安新业务价值增15%保守吗?

(一)
一季度,平安个险新单增20%。几家机构均预测,1季度平安的新业务价值增长了百分20。但这个增速,有一部分原因是,去年平安的目标提早完成(13年新业务价值增14.6),因此,今年的开门红准备得更加充足。所以普遍的预测是,平安的新业务价值14年增长15%。
(二)
根据媒体的报道,前四月,平安“个险新单”同比增20%,由此推出,平安4月,个险新单继续增加了百分20。(1-3月增20)。4月份,平安开始了平安福这种高利润保单的销售,因此,料想总体的利润率不会低,基于此,平安前4月新业务价值增长了百分20的推算并不算高。(4月单月,平安银保下滑超50%。银保利润率低,每月寿险的保费可以不关注----保费关注的是产险)
(三)
目前的估值,对应的是新业务价值负增长。毕竟,12年,平安的新业务价值负增长了;毕竟,费改时,机构们普遍预测,保险公司的新业务价值将遭到重创。
机构中,比较乐观的预测,是预测平安的新业务价值还能每年增长百分5,再增长个10年左右。这种乐观的预测,并根据推到的模型。就是平安寿险就已经不只现在这个价。
(四)
保险是不是必须品?对于收入低的人来说,肯定不是。而收入到了一定程度,自然就是了。正如现在车险的普及,其实交强险也就几百块,但大多人对于爱车的每年保费,都有三五千。
这几年,更准确的描述是保险过去十年野蛮增长的调整。调整过后,随着居民收入的快速上升,也就会进入下一个增长期。因此,无论如何保守的预期,也不应该预期险企的新业务价值进入了停滞期;百分5的新业务价值增长,不是乐观是悲观。如果从其它国家保险在金融行业的占比来看,中国的保险简直只是刚开始。
(五)
未来数年,平安是否会保持2位数的新业务价值增长,我认为应该没什么问题。
14年,我的预期随着平安福的销售而开始乐观,认为20的新业务价值的增速值得期待。
(六)
13年,平安寿险的净资产在分红后,只有430多亿,但贡献了180亿的新业务价值和一部分当年的盈利。
因此,如果今年平安的新业务价值增长百分20%,也就意味着530多亿的净资产,贡献了220亿左右的新业务价值和今年的一部分利润。
新业务价值的快速增长,让我们对平安5-10年后的高净资产收益充满希望。
附:长江证券1季报总结:
责任准备金计提差异探究
责任准备金算是保险公司的负债,从理论上来看责任准备金的计提是未来赔付保额的精
算折现减去未来保费收入的精算折现。因此影响责任准备金的因素就包括保额、保费收
入方式、事故发生率假设和折现率假设。在使用会计责任准备金之后,折现率不再是单
调的 2.5%。在投资收益率和国债收益率提升的背景下,折现率上移基本上是这两年的
特征。不过折现率尤其是传统险的折现率上移基本上是行业共性,而保额、缴费方式和
事故发生率则具有一定的公司差异。本季度公司责任准备金计提规模差异非常大,我们
认为公司责任准备金计提规模增速的差异反应了公司新单保费和缴费方式的差异。
新单增速和缴费结构影响责任准备金
保费收入尤其是新单增速与责任准备金的变动方向依然是高度相关。当然保费收入和责
任准备金计提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线性关系,不过变动趋势方面还是有规可循的,比如
若干期间拉平均准备金的增速略低于保费增速,责任准备金增速与保费增速的高度一致
表明趸交类业务占比较高等。我们做了一个保费增速和责任准备金计提规模增速的对比
图,不同公司折线变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最清晰的方式是需要拆分出保费结构,尤其是
新单和趸交保费占比,然后来看两者的关系。
从 1 季度来看,虽然保费结构细节未知,但是保费增速提升均带来责任准备金计提规模
大幅增长。平安和新华责任准备金计提规模增速与保费增速接近,人寿大幅高于保费增
速,而太保则大幅低于保费增速。国寿责任准备金计提增速较高,一方面是新单保费增
速尚可,另一方面也有基数的原因;太保则是通过近两年降低保费增速达到了优化保费
结构的效果,缴费期限接结构较好,降低了公司计提责任准备金的压力。而新华的责任
准备金计提规模增速始终与保费收入趋势保持高度一致,反应了公司缴费结构较为单
一,趸交占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