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家化原先也有多元化,但很多并不成功。原先我对上海家化的估值方式是,上海家化占有市场的十个点十五个点,那么,就非常有投资价值。反过来,如果我投资上海家化,而上海家化在家化市场的市场份额保持现在的样子,那么,就是极度高估了。
平安原先有个参股公司,也是想做其它项目,平安担心风险,选择退出。虽然这个参股公司的这个项目成功了。上海家化的价值在于主业,这我想任何人都不会有反对意见。
下面这个转帖的结论我并不完全同意。我认为目前的结果不是双输,如果因为这个事件,使得上海家化未来在主业上有大的推进,是上海家化和平安的双赢。虽然付出了很高的代价。此外,对于婚姻的双方,一方总是跑去公共的地方说家庭的矛盾,是婚姻的大忌。
平安集团下面参控股的公司牛人太多,来来去去,很正常。包括其最大的主业保险。平安的机制吸引牛人,平安的机制也只接受符合平安利益的牛人。平安证券如此,上海家化也是如此。
附:上海家化的分析
王勇:http://xueqiu.com/1536577506/23845983
上午,就本次事件,我发表了自己的感想,下午与很多朋友沟通后,我还想说几句:
这次事件,看起来是这些天爆发的,问题根源却是在一年前:一年前,葛总的希望收购海鸥手表,利用自己在上海家化发展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把海鸥手表这一民族名牌做起来,然后在此基础上,打造象LV类似的中国时尚品牌。在进入上海家化之前,中国平安是同意葛总这一收购方案的。为此,葛总为收购海鸥手表做了很多准备,与海鸥手表进行了非常长时间的谈判。但在平安进入家化后,通过一段时间的调研,认为收购海鸥手表投资大、周期长、效益不理想。同时在非常准确掌握了上海家化的内部情况后,认为葛总与上海家化还不具备多元化的条件,不收购海鸥专注作日化会更好。本身这也无可厚非,但却因此与葛总出现了激烈冲突。葛总一直比较强势,况且中国平安进来之前已经有过口头承诺。同时,葛总太盼望在自己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在海鸥手表上重新复制上海家化的辉煌,实现事业的大跨越。可能,不排除葛总在与海鸥手表的谈判中有过明确的承诺。因此,很快,这一企业经营上的问题却成为中国平安与葛总激烈的矛盾冲突。这可能也是中国平安没有预想到的。
最后,在大家各方妥协之下,矛盾暂时平息。但却远远没有完。因为葛总已经下定了决心,如果家化不收购,他就自己组织资金收购。
然后故事有了第二集。葛总在不断释放家化业绩利好的同时,与高管层不断减持持有的家化股权,今年上海家化的业绩增长,甚至不惜以降低营销费用作为代价,这其实表明葛总及其核心管理层其实已经准备舍弃上海家化这个平台,另攀高枝了。葛总对高管与自己的不断减持的理由是为了还贷款,同时改善生活,其实是在为收购海鸥手表准备资金。同时,从葛总微博的字里行间可以隐约发现,为尽快组织更大量的资金,家化管理层通过打擦边球与共享费的方式,从家化套取资金。金额应该比较大,因为打着国企体制改革的口号,对很多人有迷惑性。这两年,随着上海家化的股价不断上涨,长期持有的一些所谓价值投资者赚了很多钱,这些人做了葛总的铁杆粉丝。在这件事情的前前后后,做了很多以后看起来非常有趣的事。
与此同时,中国平安进入家化集团后,为了专注主业,提高投资效益,试图把家化集团一些与日化主业无关的资产处置掉,葛总承认,这本来是他早想做的,但当中国平安开始做后,一方面因为长期以来葛总对公司所有东西都有特殊情感,有些不舍,同时,更担心,资产处置后,中国平安会把资产转移走,因为在这个问题上与中国平安发生了比较小的冲突,在私下里,不排除葛总也为自己将来万一事发做了一些铺垫,找到一些理由。
事情更戏剧性的情节出现了,家化本身并不是铁板一块,股份公司的员工包括一些中层管理人员发现了这些问题后,向中国平安做了通报,中国平安马上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所以才甘冒大不韪做了解除葛总董事长职务的决策。这时的平安,其实已经不是完全为自己利益考量,而是站在大股东的位置上,为所有家化股东考虑。由于处理及时,家化高管层的行动还没有完全实施,中国平安因此没有办法把所有事实呈现,同时平安对葛总仍存期望,所以最终语焉不详。加上中国平安这些年一直绯闻不断,由此引来骂声一片。
在我看来,不管海鸥手表目前有没有非常大的收购价值,我都赞成上海家化专注日化主业。但对中国平安来说,当初本不应该轻率承诺。当葛总坚持收购的时候,本应该做更好的沟通,在沟通不了的情况下,是应该考虑同意葛总采取更好的方式收购并且经营。
时至今日,葛总及其高管层、上海家化、中国平安已经没有赢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