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安的转型

(2012-11-03 09:30:08)
标签:

杂谈

当人们希望牛奶比矿泉水更便宜的时候,潘多拉宝盒就打开了;当人们希望买东西还能赚钱的时候,整个世界就无法用常理去判断是非对错。保险的销售误导的实质,就在于保险公司,为了迎合特定阶段市场非理性的诉求,通过制造幻觉满足了人们的欲望。少部分在幻觉中醒来的人发现,他们得到得并没有更多,于是生气了。

 

(一)

综合金融的优势之一,在于洞察消费者需求。平安众多的各金融子行业,以及让人眼花缭乱的金融创新公司:陆金所、众安在线……就是平安在金融行业的触角,通过这些触角,平安能够更贴近市场,明白市场的需求,同时更灵活的满足市场的需求。

 

(二)

目前整个市场的产品以理财型的产品为主,其根源在于市场的需求。在收入较低的阶段,在原先市场理财产品稀缺的情况下,保险的理财产品风靡一时。有些人以销售误导为由,肆意贬低保险理财产品的现实价值,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观点。

 

保险理财产品的价值在于作为储蓄的替代品,投资者是将其置于和银行利息的比较中。事实上,这种理财产品的主要卖场也就是银行。在国内,国债的热卖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为买国债,很多人在银行没开门前就排队等待抢购。因此,保险理财产品的热销自由它的道理所在。

 

(三)

销售误导是在销售过程中的问题,但瑕不掩瑜。任何食品的广告都美轮美奂,令人心动,但人们一般不会因为看了肯德基的所谓豪华汉堡后,发现实际的汉堡王只有掌心大小去进行投诉;更不会去质疑,为什么德克士说的有营养的鸡肉,只养了30多天。现实生活中,吃到的无公害蔬菜比有公害的贵一两倍,而有机食品在一般人眼里更是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

物美价廉对于顾客而言是一种奢望,对于商家而言是一种美化和夸大。这个世界总是提供友好的界面去撮合买家和卖家。天底下没有长期亏本的卖家,也没有永远不理性的买家。存在蕴含着某种合理,就想老夫老妻一样,有些事情已经彼此接受。

但保险的销售误导既然是个问题,那么,就不只是纯粹美化和夸大。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渠道的问题,销售人员的问题,但要明确的一点,不是产品本身的问题。

 

(四)

但销售误导的本质原因是什么?销售误导隐藏了什么真相?为何销售误导又能够持续?

大多人天天吃的是有公害的青菜,他们是怎么完成心里建构和自我暗示的?他们需要世界去欺骗他们,隐藏这些真实的信息。这个世界是充满幻觉的,任何销售的产品,他们通过简化信息,提示对厂家有利信息的方式对顾客进行催眠。
买化妆品的,知道五六百元的化妆品成本是几块钱吗?买保健品的,知道只是一个广告公司帮忙做了一个策划,换了包装和广告请了名人,使得本来只卖20元的产品,卖了200元么?
真相有如鸡肋。

 

(五)

平安04年的转型在于渠道的转型,通过战略性的规划,大力压缩利润率极低的银保渠道,将公司有限的资源去推进发展极具价值的个险渠道,由此确立了领先的地位。伴随着个险渠道的大发展,平安保费的结构也得到了脱胎换骨的改变,由于保单的销售不需要迎合银行简单产品,快销产品的约束,因此平安的保费中,期缴占比极高。期缴意味的不仅是利润,同时使得公司的运作更加稳健。趸交保费占比高的公司,保费大起大落,不利于公司的运营。

 

(六)

目前整个保险行业都有向保障产品转型的需求,因为市场已经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两年理财产品更加丰富起来,购买保险理财产品的人们,他们的参照物已经不是一成不变的,银行的利息。同时,人们的收入也渐渐增加,对保障有了更多的需求。

转型对于保险公司永远有个问题,就是保费的失速,甚至保费的巨减。因此,虽然所有的保险公司都意识到了市场新的需求,但在激烈竞争中,还意味着市场规模的变化。一家保险公司的市场地位,会深深影响着未来这家保险公司的发展。因此,目前平安的转型方式:是兼顾规模和产品的。在产品设计上,是增加保费中的保险含量。这种转型,并无特别之处。每家公司都是如此,每家保险公司都在痛苦中缓慢的转变。

事物的发展总是螺旋形的前进,任何公司都无法避免。但转型终究是一种进化,拒绝转型意味着失去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