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的瓶颈期

标签:
杂谈 |
一、高速增长
05-11年,平安保费以近乎人寿一倍的速度高速增长。
保费的高速增长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增员较快,二是人均产能持续提升。增员快的原因是平安战略的改变:从银保渠道渐渐退出,大力发展个险渠道,几年间,平安个险的销售员从20万发展到50万;产能提升的原因是平安通过各种方式提升效率的结果。平安的产能高,即便是最不看好平安的人都认为,平安的销售非常凶猛(12年中期,人均产能:平安7300>人寿4800>太保4400)。
二、瓶颈
但目前来看,平安的增员和产能在11年中已经出现瓶颈。人员上,增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产能上,不仅没有增长,还从去年的人均10000退到7300。
新业务价值的两大要素:保单、利润率。新的保费减少的情况下,平安发力利润率,成绩不错,由去年的22%提升到今年的27%(平安26.8>太保16.3>人寿15.3.(新单利润率)),但由于保费调整得太快,保单质量的提高并未能阻止新业务价值的负增长。太保和人寿能够以价补量,是因为太保和人寿原先保单的利润率极低。
三、静态和动态
三大保险公司从静态来看,平安领先一个时代,平安有两大优势:一是平安的保费以高质量的个险为主;二是平安的销售能力极强。动态来看,平安到了瓶颈,充分释放了04年转型后的优势;而人寿和太保刚处于转型期。
目前来看,在提升新业务价值的三大要素:人员的增长、人均产能的提高、保单利润的提高上,平安都遇到了瓶颈。由于错过了增员的最佳时期,太保和人寿,只可能在人均产能和保单利润上有一定的空间提升。人均产能的提升,需要高效率的销售体系的支撑,因此太保和人寿的空间有,但会比较有限,除非企业文化发生大的变化;而保单的利润主要取决于结构,第一个结构是渠道,银保渠道的低利润会继续延续;第二个结构是保单的期限,人寿和太保的努力主要在保单的期限上下功夫。但要注意的是,银行并不喜欢期限长的产品,个人渠道销售期限长的产品也需要更高的销售技巧。
四、来自资本的约束
寿险公司对资本的需求主要与法定准备金相关,不同类型的产品对资本的占用不大相同。目前银保市场上主流的短期趸缴产品对首年资本的占用,约为10年期缴长期保障型产品的6倍之多。
与太保人寿的资本需求不同的是,人寿太保的保单由于银保渠道占比过高,资本消耗非常快,因此有融资的需求。平安的保单的结构非常好,对资本的消耗很低,但平安前些年保费增长得飞快,同时平安综合金融,各子公司的发展大多受到资本的约束。目前来说,无论从集团还是寿险来说,偿付能力接近监管的界限。
五、瓶颈的突破口
目前来看,平安保费最简单的突破依赖于递延税的开展。递延税会推进整个行业的保单销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压力源之一在于持续的熊市,因此,牛市开始,保险公司的盈利大幅提升,偿付能力也就迎刃而解。
但上述两个方面都依赖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此外,如果降息也能推进保费的销售;可转债的发行会让平安的偿付能力大幅提升。但这也是外部因素。
而凭借平安银行打开银保渠道高质量保单的销售并不可靠,不仅是平安银行的整合尚未完成,同时平安银行的销售能力也非常有限。此外,网销、电销等新渠道也不具备销售大量保单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