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保在正确的战略上前行

标签:
杂谈 |
(一)
一般投资人多关注业绩,实际上业绩相对次要。我认为,从战略的层面去研究一家公司是企业研究的核心所在。就是知道一家企业要走什么路,路上遇到哪些麻烦,他如何解决,推进的速度是快是慢。一如平安控股深发展,我们更大的注意力是关注平安整合深发展上的技术整合以及人和企业文化上的整合。业绩两三年内,高一些低一些都不是太有关系。长期的业绩是果,目前所在的一切为因。
太保上半年的策略是“聚焦营销、聚焦期缴”,这个战略提出实际上是非常迟了。在很多年前,平安就做过;在几年前,太保就准备这么做;真正从去年开始,太保才这么做。
大力发展个险和大力发展期缴的好处不言而喻,因此太保的战略障碍主要是心魔。作为国有企业来说,一般都非常看重面子,因此,规模成为前进的魔障。过去数年,大力发展银保充规模是大多国企的选择,市场份额虽然得到了,但利润率并不高,而且对长远发展不力。而目前,太保这么做,只是因为没有其它路可走了,银保危机袭来。
太保去年开始,开始转型。时机非常好,平安由于连续数年的发展,从去年下半年增长有如强弩之末,最明显是平安去年上半年用个险做了50个亿的不赚钱的欢乐保单。
(二)
太保转型初见成效,上半年承保指标非常抢眼。上半年营销员渠道产能同比大幅提升17.3%,首年保费占比由去年上半年的21.1%提升至29.2%,推动上半年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6.0%,预计将高于行业平均水平(~0%)。
太保要做到这点非常容易,代理人人均产能从3199上升到4427,虽然同期人员还从29万下降到27万。从成长空间的角度来说,太保和人寿明显具有极大的潜力,而平安在2011年上半年,人均产能达到10477元后,就无力进一步推进。虽然目前人均7500元的产能还远高于其它保险公司。
下图更清晰,人员持续减少,但产能持续增加;银保大幅下降,个险同比增加。
通过以上两个表格也可以看出,银保虽然下降了百分40,个险只增加了百分13,但新业务价值增加了6。
无论是太保还是人寿,如果能提高人均产能,那么,保费即便增速下降的情况下,也能使得内涵价值快速提高。而平安由于原先的基数很高,个险渠道的瓶颈已经非常明显。或许,这才是平安的估值低于人寿和太保的根本原因。平安在中短期内,给你的感觉变成了“价值股”;而太保人寿,由于成长的空间极大,因此有“成长”的可能性。
(三)
但值得注意的是,太保人均产能提升的可持续性。简单来看,太保的推进方式,主要通过提高期交业务激励推动期交业务的发展。2012
这个担忧在7月份已经开始表现出来,根据申万的分析认为:太保7月份的个险新单出现了小幅负增长。
7月太保个险新单快速增长转负的原因,或许也暴露出太保单纯通过佣金支出刺激的方式没有可持续性。平安的个人产能高,非一朝可成,是其优势所在,其他保险公司难以望其项背。另一方面也说明,太保的战略,事实上也缺乏系统性的推进和改变,显得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