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孝亲:“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标签:
尊老孝亲孝文化家国同构穆光宗注重家庭 |
分类: 其他 |
中国有句古话:“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为家庭、社会奉献,是知识的宝库,智慧的钥匙,不仅养育了我们,还以言传和身教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如何生活,虽然感觉他们知识陈旧、思维方式过于正统刻板,但是,老人依然是我们心灵最后最坚定的依托,我们在现实中碰壁后,扬帆再起洗尽铅华,依然感受到老人传承的是金玉良言,依然感受到属于我们民族内蕴的品质和理念不能摈弃。这是我们民族的魂,经由老人们,再经由我们,一代一代传承。引导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引导我们的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老人是家中之宝,尊老敬老是良好家风的重要体现。习总书记曾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历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讲话时,习总书记都会畅谈家国,讲述家风,呼唤真情。
在2017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指出,万家团圆、共享天伦,走亲访友、共祝美好,贯穿其中的就是浓浓的亲情、友情、爱情、同志之情。他还谆谆告诫:“不要在遥远的距离中割断了真情,不要在日常的忙碌中遗忘了真情,不要在日夜的拼搏中忽略了真情。”
中国有句著名古语:“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曾子),他将“孝”分三等:一等光父耀母;二等不玷辱父母令名;三等能赡养父母。“这说明‘孝’与‘养’是可能分离的。如果我们将对老年人的精神关爱、情感慰籍和道德支持看作是‘孝’的本意的话,那么‘养’主要展示在物质、经济等行为层面上(最低)。‘孝’的表达可有多种方式,正如孔子所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意思是说,狗和马都能被饲养,如果不从精神上尊敬和慰籍父母,那又有什么区别呢? ”(穆光宗)
为此,北大穆光宗教授认为现代的孝理念,“在我们看来,就是能自觉站在老年人的角度,从老年人的利益出发来理解、关心和尊重老年人的需求满足问题。这样,孝的涵义就超越了老时赡养、病时服侍、死时送终的框架了,而是也包括了郁闷时是否有人关心,再婚时子女能否理解,决策时能否被人尊重等方面的内容。”
那么根据现代孝的观念,怎样孝敬父母?笔者认为可从物质、道德、情感、精神四个层面回报父母的“养育”、“浸染”、“感化”、“教化”之恩。
1、物质层面:回报养育之恩
这是孝敬父母最容易实现的基本层面。物质层面的孝敬父母,是指满足父母的生活需要,即提供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等必要的物质保障,以体现子女对父母的义务,也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
该层面应根据父母实际情况和喜好安排和调节,不要过奢或过简,不要强加于人或忽视细节。
2、精神层面:回报浸染之恩
这是孝敬父母最高最深刻的层面。精神层面的孝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前辈的精神遗产,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如家风家训、文化传承等;二是要正视“色难”,做到对父母和颜悦色;三是要用年轻人知识优势,慧助父母,让父母老有所为所成所乐。
该层面应根据民族文化传统和时代发展精神,不断适应、创新和超越。
3、道德层面:回报教化之恩
这是孝敬父母最难实现的高级层面。“夫孝,德之本”,道德层面的孝敬父母,应遵循父母的道德期待,有道德操守、事业有成,有人格魅力,做道德榜样,体现对父母的尊崇与光耀。该层面应根据时代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
4、情感层面:回报感化之恩
这是孝敬父母最重要的进阶层面。主要指理解和提供父母的心理需求和情感支持,“百孝顺为首”,要尊重、顺从父母,倾听沟通、陪伴关怀,“常回家看看”,体现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和感恩。
该层面应根据父母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注意技巧适时温情地表达和交流。
注重家庭,耕读传家,孝敬父母,家国同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我们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 2018年习总书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