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文化”?几位大家谈(今日头条)

标签:
什么是文化梁晓声易中天余秋雨鲁迅 |
分类: 其他 |
最简单的东西,深究起来,最让人糊涂。
什么是文化?我想没人一无所知。但定义起来,你可能听不下去,搞不明白。我们不妨先形象地定义一下:文化是历代积累、沉淀的信念与习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条件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如何认识自己、看待他人和对待自然……在西方文化人类学视野里,人是文化的生物。我们的生活处处可见文化的投影。简言之,过日子的方式,就是文化。
如果说,人是散落一地的珠子,那么,文化就是那根坚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文化优良的环境,有助于激活释放个人、社会的创造力和正能量;促进公民深度参与社会事务,逐渐形成社会价值观和凝聚力。
为什么任正非能创造世界奇迹,就因为在华为的上空有一种看不见,但又的的确确存在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让人蓬勃向上的文化。
今年六月我写了篇有关文化的文章,说的是一个黑人司机载一对白人母子,孩子诧异于司机黑色皮肤,妈妈机敏善意说:“上帝为了让世界缤纷多彩,创造了不同颜色的人。”多么好的“口德”和妙答呀!不禁让人进一步思考“文化”?文化无处不在,我们平时说话犹如撒着不同的种子,美好的语言文字能教化人、激励人,进而我根据字义判断词义:“文化”就是“以文‘化’人”。孩子妈妈一番温情美妙的回答,“教化”了孩子,激励了司机,这就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最后我也很赞同作家梁晓声这被称为“文化”最靠谱定义的四句话: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无需提醒的自觉;
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看了我国著名学者余秋雨《中国文化课》中谈及文化,我觉得其文化的内涵外延更深更广更全面,且易被人接受。顺着他精炼形象的文字我深深地体味着。
如果我们真正要理解什么是文化(且不说研究它)?不得不硬着头皮领受一下学术的枯燥。
余秋雨认为,按照科学思维,世上万事万物都离不开定义。定义能用简明的语言,说明各种事物的本性,并把它们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
易中天说,有关文化的定义,从文化学的角度讲不下200条,他的风格是用诙谐幽默的事例让你轻松地接受。余秋雨特点既理性又感性颇严谨,他说文化需要寻找定义,自英国学者泰勒开了个头之后,也接连冒出文化的不少定义,其中比较像样的200多个才被留下来。这些定义很长,你看了一定头疼。
余秋雨理解美国学者洛厄尔(A. Lawrence Lowell)的一个感受:为文化下定义,“就像用手去抓空气,你抓不到,但它又无处不在”。
我国《辞海》为文化下的定义很长: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还有狭义的等等,总共215个和25个标点符号,总的印象:“好像每句都对,但加在一起后,更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当然,也不知道天下有什么东西不是文化了”。更不用说那“句子都是那么空洞、重复、缠绕,丝毫找不到明快的判断,更找不到文字的吸引力。”
著名学者余秋雨给文化仅30个字给出定义:“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其中关键词三个:精神价值、生活方式、集体人格。举例说明,一桩跨国婚姻的离异事件。两人是大学同学,在美国结婚。女方不理解,中国男友要春节回家团年,清明节祭祖,女方认为需要这么多时间这么远,何必呢?须不知这触及到中国人的一个精神价值——亲情伦理;而每年重复,又成一种生活方式。这样就好懂了:“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
要说什么是中国文化?答案是中国人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如中国的儒家伦理、诗词歌赋主要属于精神价值;八大菜系、中医中药主要属于生活方式。在中国文化的大盘子里,什么是湖北文化、山西文化?什么是八〇后、九〇后文化?分别是指这些不同省份、不同年龄层人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余秋雨这种精短的文化定义,可帮助我们上精神之天,入生态之地理解创新文化。
我们再谈文化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前二者经过长时间沉淀,一定会结晶出一个东西来——集体人格。
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的生命格调和行为规范。集体人格,是指一批人在生命格调和行为规范上的共同默契。这种共同默契不必订立,它深入到潜意识中成为一种本能。
这个学术深度,最先由弗洛伊德创建。他提出“集体无意识”打下基础。更由他的学生和对手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 Gustav Jung)明确得出结论:一切文化最终都会沉淀为人格。荣格又说,对人类各民族而言,更重要的是集体人格。荣格以歌德的《浮士德》为例,说明浮士德就是德意志民族集体人格的象征。因此,荣格有句名言:“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这里,荣格把“浮士德”当作一种集体人格的象征体。
同样,中国文化的最后成果,即其集体人格被比荣格小六岁的鲁迅听到了,鲁迅也为中国人寻找集体人格,那时候他找到了一个“国民性”的象征体,那就是阿Q及其《孔乙己》、《药》等作品中寻找的“国民性”,即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不言而喻,这具有很大的负面性。这也正是鲁迅对中国文化的严厉解剖,呼吁要改造国民性,提升国民所象征的集体人格,才是中国文化的出路。
如何提升国民的集体人格,那就是要大家做君子,不做小人。孔子把他们放在庞大文化课题的起点和终点,足见他与现代国际文化观念能够遥相呼应,余秋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