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上)

(2021-05-22 20:50:13)
标签:

腾冲和顺古镇

分类: 旅游类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上)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是云南著名的侨乡,现在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我们之所以要去那里,除了它的名气,更主要的是为了那里一个古董级的图书馆。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上)
镇口的油菜花田


古镇在腾冲县城西南不远处,可以坐公交去那里,打车过去更方便些。和所有的古镇一样,只在镇上逛逛,无需买票,但我们想要进图书馆等景点,就买了票。进了古镇口大牌坊,里面居然有一大片油菜花田。虽刚去过罗平,但对油菜花还没看厌,在那里逗留了一会,就继续往镇里去。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上)
对面墙上的“和顺和谐”


眼前一个满是残荷的池塘表面一片锈色,水中,一座曲折迂回的小桥连接着凉亭。岸上,两棵枝繁叶茂的老树相互缠绕,人们坐在大树底下看风景。对岸白色的底板上,“和顺和谐”四个大字为古镇名点了题。上书“文治光昌”的石牌坊两边是“士和”、“民顺”,再一次为古镇名点了题。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上)
古镇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上)
被支撑着的大树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上)
打造过的美丽乡村景色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上)
春来桃花发几枝


走过石牌坊,是一条小河,走上小石桥,可以看见前面还有一座同样的小石桥和石牌坊。河中长满了水草,一棵大树从河岸上横向伸入水中,怕它掉下水去,两根木桩撑住了它。岸边偶尔的一枝桃花在绿树的衬托下,愈加娇艳。如此这般的“村口”应该是重新规划过的,和江浙安徽一带的古村落相同。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上)
古老的图书馆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上)
中国乡村第一图书馆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上)
张砺题字


过了“鸢飞鱼跃”门,抬头就看见左手边的和顺图书馆。往上两段石梯就到了图书馆的面前。图书馆在中国乡村文化界中堪称第一,有“文化之津”之称。1924年由华侨集资兴办,建筑为中西合璧式。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飞檐翘角的大门古色古香,上挂匾额“和顺图书馆”为和顺清代举人张砺所书,下面是“文化泉源”匾额。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上)
熊庆来题字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上)
胡适、李石曾题字


跨过大门,就看见上面西式门楼上挂着一块白底黑字的横匾,上面中规中矩地题写着“和顺图书馆”几个大字,那是大师胡适所题。在它上面蓝底白字横匾上书“文化之津”为民国时期的教育家,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李石曾所题。石栏杆上刻着中国数学家、曾任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所题的“民智泉源”四个大字。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上)
两个“半个六角亭”的组合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上)
别致的中西合璧式建筑


进入中门,是一座两层楼房,上半截是两个六角亭相连带着走廊的中式建筑,下半截是白色小玻璃长窗(上面是扇形)的西式建筑。这样的建筑形式在我所见过的建筑里面绝无仅有。这里有两块匾额,不记得是哪个名人写的了。在这个小小的乡村图书馆里,我已经看见三块名人题字的“和顺图书馆”匾额了。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上)
站在图书馆中门处远望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上)
郭绍虞题字


站在胡大师题字的中门前面,看天上的云彩、远山和近旁的红花,感觉别有一番意味在心头。中门背面“图书之府”是著名教育家郭绍虞所题。藏书楼里的“古阁文津”、“咸新社”等等牌匾都是当时的名人所题。据说当年图书馆开馆那天,当时的名人雅士云集于此,真可谓“撼天动地”之况。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上)
这块铜牌本身就很珍贵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上)
大门里的咸新社


想当年,在远离中原大地的边陲高原上,曾经是穷乡僻壤的农村环境里,小小一个乡村图书馆,能胜过当时无数的图书馆成为第一,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顺自古崇文尚教的优良传统,明清两朝,这里出了400多名举人、秀才。和顺图书馆的前身是清末(1905年)同盟会员日本留学生和顺人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刊”,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1938年新馆落成。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上)
大师遗笔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上)
在图书馆俯瞰镇口


我们在图书馆里徜徉,感受大师们留下的痕迹,久久不愿离去。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上)
回头仰望图书馆


从图书馆下来,走到它前面的广场上,再回看它,大门中门仍在眼前,墙角一株三角梅在阳光下开得生机勃勃。古老的图书馆高高在上,历久弥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