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中)

(2021-05-23 09:49:16)
标签:

腾冲和顺古镇

分类: 旅游类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中)
新开发的镇口景色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中)
旧时镇民们的日常用具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中)
动过手术的古镇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中)
总兵府


根据古镇游览的导览图,沿着河岸我们走进了古镇。这里是一个经过打造的所在,河岸边是一排带遮阳伞的桌椅,路边架子上挂着一根扁担,扁担两头挑着两个水桶和一个瓦罐,那是过去镇民们生活的必需物。看见总兵府,那是清光绪年间腾越总兵张松林老宅,是2006年从别处搬来这里的保护建筑。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中)
不敢站起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中)
跳起了洗衣舞


从总兵府出来,前面有个洗衣亭。远看和普通亭子没有二致,走近才看清,亭子底下没有地坪,是一个个横竖的水泥栈道(旧时应为木质),人们可以在那里洗衣。说是下地干活的男人们爱惜自己的女人,设计了这样的亭子,为她们遮风挡雨。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中)
可以容纳十多人一起洗衣的凉亭


我看这看似简单的设计实质上却颇具匠心,水泥栈道大多是在亭子的遮蔽下,小部分突了出去,天晴可以去那里洗衣,顺便晒晒背。我粗粗算了一下,最起码可以有十几二十个人一起洗衣呢。如果在现在,这样的设计可以申请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了。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中)
卖各式民族服装的小店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中)
通往村里的河上小路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中)
刘氏宗祠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中)野鸭湖


街边小店里的民族服装和门前的花儿都挺漂亮,我坐上椅子和它们一起合了影。我们去找元宝山,经过一条水泥堤坝,它把河水一分为二。从它上面可以走去里面的村庄,那里应该有好多民宿。突然,前面的道路被拦了起来,无奈只能走上一旁的石阶到达通往村中的路上。上去看见古老的刘氏宗祠,宗祠前面是石桥和石狮。站在宗祠的门前,可以看到碧波荡漾的野鸭湖。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中)
刘氏宗祠门前远望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中)
刘氏宗祠前的古老石桥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中)
李氏宗祠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中)
不停运转的水车和相连的洗衣亭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中)
广场上的大树


和刘氏宗祠相邻的是李氏宗祠。对这两个宗祠,我们都只是路过。再往前是一个广场,水边是一个好大型的水车,一直在运转中。水车边的岸上是两个连体的洗衣亭。广场中心有一棵大树。从这里可以往上去到元宝阁,远看它周围搭着脚手架正在维修,我们就放弃了,去这次行程中必须要去的艾思奇故居。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中)
斜坡边的洗衣亭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中)
在斜坡上俯瞰广场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中)
从不同角度看洗衣亭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中)
红花点缀碧水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中)
楚图南的题字:艾思奇故居


从路边的斜坡上去,看见下面还有个洗衣亭,所有我们见到的洗衣亭都保存完好。从路边竹林的空档里往下看,湖水绿得像块碧玉,河岸边的红花反倒成了它的点缀物。拐个弯再上一个坡就到了艾思奇故居,也就是艾思奇纪念馆。门上匾额由同是云南人的楚图南题字。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中)
艾思奇故居花园和他的塑像


进入大门,就是一个花园,一条小径通往艾思奇的塑像,再往前就是他的故居。艾思奇两岁时就跟着辛亥革命元老的父亲,先后在香港、昆明、南京、日本读书,10岁时曾回到故乡居住了半年左右。艾思奇一生写出的哲学著作里最有名的就是《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这两本。他曾经担任毛主席的哲学老师。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中)
艾思奇故居转角上的前门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中)
主席题词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中)
如今清静的小院


他的故居是一个两层中西合璧砖木结构的四合院,比较特别的是他家大门是在一个转角上,大门上方有个圆形窗户。进得大门,一块木制隔断上是毛主席亲笔题字:学者战士忠诚的人。往里进就是天井,几个不同的盆栽绿叶正浓,花开正艳。四周是红色的楼房,二楼有回廊,整个院落小巧精致,干净整洁。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中)
从右侧后门来到后院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中)
艾思奇故居侧影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中)
水中无棚的洗衣处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中)
野鸭湖边的民居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中)
风起云涌的野鸭湖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中)
野鸭湖边的“鸭理理”


从后门出来,院子里大水池边上盆景围了一圈,后院和前院相连接。从花园小径走出,下坡,回到那个大广场。沿着野鸭湖往镇口去。那天风好大,把湖水卷到了岸上,天上的白云浓郁得像是伸手可摘,好一派风起云涌的景色。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中)
供人们休息聊天的月台
滇行记之和顺古镇(中)
带凉亭的月台


路边一个半月形的区域有点像是观景台,面对街道,上面有些石桌石凳,当地人叫它月台,是专门给镇上的人们休息聊天之用。几乎每个村庄的入口处都有这样的月台,多数在背部还带着一照壁,少数还带有亭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