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国论》字、句子翻译、出句式特点练习题

(2018-01-14 10:34:23)
标签:

高二上学期

高林瑜

分类: 高二教学资料与训练题

   《六国论》字、句子翻译、出句式特点练习题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 下面句中的加点字、句子与句式特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B.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而:因而,因此 

C.  曰:六国互丧,赂秦耶?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或:有的人   : 难道

D. 曰:不赂者赂者丧,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以:因为    盖:原因是……   独完:独自保全  

   C.  或曰:六国互丧,赂秦耶?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 全部 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2. 下面句中的加点字、句子与句式特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以:用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B.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得者,其实百倍;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

         而:表承接关系        其实:(比它以前的)实际

C.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亡者,其实亦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

     所亡:所+亡,构成“所”字结构,组成名词性词组

     而:表承接关系 

D.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被动句

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固:本来

   D.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所大欲:+大欲,构成“所”字结构,组成名词性词组

    所大患:+大患,构成“所”字结构,组成名词性词组

3. 下面句中的加点字、句子与句式特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思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有尺寸之地。     :他们  以:便,才

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B.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予人,如弃草芥。     以:用,拿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

C.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安寝。   夕:

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D. 起视四境,秦兵又至矣。

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而:并且,表并列。

  D. 起视四境,秦兵又至矣。

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然而,表转折。

4. 下面句中的加点字、句子与句式特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厌:满足     奉:送给    弥繁:越多

B.  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宜然。

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故:所以     而:然而    已判:已经决定     固:本来

C. 古人云: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以:用   事:侍奉

D. 齐人未尝秦,终五国迁灭,何哉?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

:攻打       继:随着

  D.  齐人未尝秦,终五国迁灭,何哉?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

5. 下面句中的加点字、句子与句式特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

   :与……交好      而:却,然而,表转折

B.  燕赵之君,远略,能守其土,不赂秦。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始:起初     远略:长远的谋略     义:坚持正义

C.  至丹荆卿计,始速

  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以:    始:   为:作为    速:招致     焉:啊

D.   是故燕虽小国后亡,用兵之效也。

  这样燕虽然是个小国,因此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是故:这样     而:因此        斯:这

  D.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这样燕虽然是个小国,因此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是故:因此     而:却        斯:这

6.  下面句中的加点字、句子与句式特点分析正确吗?请给正确的打

A.  谗诛,邯郸郡,惜其用武不终也。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没能坚持到底。

   以:因为 表因果     为:作为    而:却,表转折

B.  牧以谗诛: 是意念上的被动句。  意为: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

C.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革灭: 快要消灭干净              :因而,表顺承       诚:确实

D.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向:从前  使:假如,假使  附:依附    数:理数

  或:也许  量:衡量

  以上全对。

7. 下面句中的加点字、句子与句式特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呜呼!赂秦之地,天下之谋臣,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

  以1:用     封:分封,封赏     以2:用 

B.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于是

意思是:左丘明因为眼睛瞎了,于是有了《国语》这部伟大的著作。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他们

 

译文: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