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个文言实词的例句翻译训练题(8)(或、疾、及、即、既、假)
1. 在括号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
或,huò
(1)代词,有的(有的人,有的事物)
(2)副词
①也许,或许
②有时
(3)连词,如果,假如
A.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 )
B.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三峡》) ( )
C.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 )
D.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 ( )
分析:
36.或,huò
(1)代词,有的(有的人,有的事物)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有人说:“六国交互灭亡,都是由于贿赂秦国吗?”
(2)副词
①也许,或许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
——吴越一带的人说起的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或许能够看见。
②有时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有时遇到他发怒斥责,我的神色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回复他。
(3)连词,如果,假如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三峡》)
——如果遇到皇帝有紧急命令宣召,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到了江陵。
2. 在括号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
疾,jí
(1)名词
①病,指常病,轻病
②痛苦,疾苦
③毛病,缺
⑤妒忌,通“嫉”
(3)形容词
①急速,快捷
②强,猛烈
A.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 )
B.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 )
C.寡人无疾。(《扁鹊见蔡桓公》) ( )
D.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孙膑》) ( )
F.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齐桓晋文之事》)( )
G.凡牧民者,必知其疾。(《管子》) ( )
H.必为有窃疾矣。(《公输》) ( )
I.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 ( )
J.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 ( )
K.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
分析:
37.疾,jí
(1)名词
①病,指常病,轻病
寡人无疾。(《扁鹊见蔡桓公》)
——我没有病。
②痛苦,疾苦
凡牧民者,必知其疾。(《管子》)
——凡是管理百姓的人,一定要知道他们的疾苦。
③毛病,缺点
必为有窃疾矣。(《公输》)
——一定是有偷窃的毛病了。
(2)动词
①患疾
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
——他们之中患病而死,死去默默无闻,不值一提的人也太多了。
②厌恶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君子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要得到却要为自己找借口的人。
③痛心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
——屈原痛心怀王视听不明。
④痛恨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齐桓晋文之事》)
——天下那些痛恨自己国君的人,都想跑到您这里来申诉。
⑤妒忌,通“嫉”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孙膑》)
——孙膑到了(魏国),庞涓怕他比自己有才能,妒忌他。
(3)形容词
①急速,快捷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即使乘着快马加者风也不如他快。
②强,猛烈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顺风呼喊,声音没有加大,别人却能听得更清楚。
3.
在括号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
及,jí
(1)动词
①追赶上
②到,到达
③涉及
④比得上
⑤接近
(2)连词,表并列,和,与
(3)介词
①和,同,跟
②趁着……之时
A.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指南录〉后序》) ( )
B.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荆轲刺秦王》)( )
C.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触龙说赵太后》) ( )
D.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
F.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触龙说赵太后》)( )
G.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 ( )
H.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殽之战》)
( )
I.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 )
分析:
38.及,jí
(1)动词
①追赶上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
——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②到,到达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殽之战》)
——到来滑国,郑国的商人弦高将要到周去做买卖,遇到了他们。
③涉及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触龙说赵太后》)
——这些人当中离得近的祸及自身,隔得远的祸害就会落到他的子孙身上。
④比得上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赶得上您呢?
⑤接近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指南录〉后序》)
——我接近死亡的情况不知道有多少次了。
(2)连词,表并列,和,与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荆轲刺秦王》)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来送他。
(3)介词
①和,同,跟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宋公和楚国人在泓地作战。
②趁着……之时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触龙说赵太后》)
——却不趁着现在让他为国立功。
4. 在括号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
即,jí
(1)动词
①靠近
②登上(帝位)
(2)副词
①表时间的相连,相当于“立即”“就”“就要”
②加强肯定作用,相当于“就是”
(3)连词
①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
②表让步,相当于“即使”“纵使”“就算是”
(4)介词,表时间、地点,相当于“当”“就在”
A.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书•苏武传》) ( )
B.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氓》) ( )
C.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 ( )
D.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 ( )
F.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 )
G.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促织》) ( )
H.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分析:
39.即,jí
(1)动词
①靠近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氓》)
——(其实)不是来换丝,而是到我这里来商量(婚事)。
②登上(帝位)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书•苏武传》)
——昭帝登上帝位数年之后,匈奴同汉朝和亲。
(2)副词
①表时间的相连,相当于“立即”“就”“就要”
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
——项伯立刻进去会见沛公。
②加强肯定作用,相当于“就是”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
——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一定要烹你的父亲,那么,希望能分给我一碗肉羹。
(3)连词
①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如果不幸遇到方圆二三千里的旱灾,国家用什么来救急?
②表让步,相当于“即使”“纵使”“就算是”
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促织》)
——就算是捉到了两三只(蟋蟀),又都很差很弱,不合规格。
(4)介词,表时间、地点,相当于“当”“就在”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项王当天就留下沛公和他一起喝酒。
5.在括号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
既,jì
(1)动词,完了,尽
(2)副词
①表时间的过去或动作的完成。已经,……以后。
②表时间或行为承接,“不久”“一会儿”“后来”,有时“既而”连用
③表范围。“全”“都” (3)连词
①既然
②既……且……,既……又……,表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A.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韩愈《进学解》) ( )
B.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 ( )
C.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祭十二郎文》) ( )
D.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谋攻》) ( )
F.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苏轼《赤壁赋》) ( )
G.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 )
分析:
40.既,jì
(1)动词,完了,尽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韩愈《进学解》)
——话没有说完,在学生中就有人笑着说:“先生欺骗我啊!”
(2)副词
①表时间的过去或动作的完成。已经,……以后。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
——始皇死去之后,他的余威还震慑着远方异地。
②表时间或行为承接,“不久”“一会儿”“后来”,有时“既而”连用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祭十二郎文》)
——不久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仃,我俩没有一天分开过。
③表范围。“全”“都”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苏轼《赤壁赋》)
——菜肴全都吃光了,杯子盘子乱七八糟的放着。
(3)连词
①既然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既然让他们来了,就要让他们安心。
②既……且……,既……又……,表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谋攻》)
——三军既迷惑又怀疑,那么诸侯进攻的灾难就到了。
6.在括号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
假,读音一:jiǎ
(1)动词
①借
②凭借,借助
③宽容
④给予
(2)形容词
①虚假,假装
②非正式的,代理的
(3)连词,相当于“如果”“假如”,多“假使”“假令”连用
读音二:jià
名词,假期
A.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 )
B.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 ( )
C. 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项羽本纪》) ( )
D.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 )
F.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 )
G.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 ( )
H.汉人未可假大兵权。(《谭嗣同》) ( )
I.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 )
分析:
41.假,读音一:jiǎ
(1)动词
①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因此人们多把书借给我。
②凭借,借助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君子本性并不是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③宽容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
——希望您稍微宽容他一点,让他在您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④给予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谭嗣同》)
——对汉族人不能交给太大的兵权。
(2)形容词
①虚假,假装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打瞌睡,原来是为了诱敌。
②非正式的,代理的
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项羽本纪》)
——就和一起共同推举项羽做代理上将军。
(3)连词,相当于“如果”“假如”,多“假使”“假令”连用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
——假使我犯法被杀,如同九牛少了一毛,和蝼蚁死去有什么两样?
读音二:jià
名词,假期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府吏听说了这个变化,就请假暂时回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