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受迫害?
(2024-07-16 16:52:08)
标签:
杂谈 |
是啊,苏轼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受迫害?笔者不自量力,试图回答这千年一问。呵呵。
北宋末年,以王安石变法为中心,政坛形成拥护变法派和反对变法派两大阵营。苏轼一头扎进反方,成为出头鸟。直到苏轼死后,护法派仍不依不饶,设立了“元佑党人碑”,凡是宋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的反方人物共309个都进入这个黑名单,而苏轼居首位。以皇帝圣旨名义规定,元佑党人和他们的子女永远不能在朝为官,正反两方子女也不能通婚。刻有苏轼大名的“元估党人碑”,在全国各地复制设立,据说,直到民国年间还留存在中国偏僻的山区里。
宋神宗熙宁年间,是苏轼公开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起始年代,先后写了<上神宗皇帝书>、<再上皇帝书>,说王安石变法"小用则小败,大用则大败。若力行不已,则乱亡随之。"(苏轼文集748页,中1986年版)旗帜鲜明,拉开了死磕到底的架式。当时,京城发往各地官府的诋报,主要刊登各类类奏书,不仅皇帝御览,一般官员都能看到,至此,苏轼全国闻名,但也是隐伏的危险,不知何时化为生死难测的灾难。宋神宗熙之宁四年,苏轼被任命为杭州通判,即副市长。此后,升任密州太守、徐州太守、湖州太守。在密州任上,苏轼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写出了代表作《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下半阙从略)
五年后,苏轼在湖州任上被逮捕,押送到京城乌台监狱。起因是苏轼在给皇帝的谢表中有一段犯忌的言论:"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什么人是苏轼不屑与为伍、追陪的新进?其中的代表就是王安石的拥护者李定、舒澶,在北宋党争中,"新进"这两个字被官员们公认为"突然升迁的无能之辈"的简称,李定、舒澶受到苏轼的这样侮辱,岂能放过他?翻遍苏轼出版的<钱塘集><超然集》《黄楼集》以及驸马王诜出版的苏轼诗集。李定等人从这些诗集中摘抄疑似攻击皇帝的诗句,欲判苏轼死刑。想不到,苏轼的恩师、友人甚至敌人纷纷出面讲情,其中就有王安石,当时,王安石已经罢相,退居金陵,听说李定等人欲置苏轼于死地,急忙上书神宗皇帝:"岂有盛世而杀才士者乎?"短短一句话,看似平常,但是出自王安石之口就不一样了,他与苏轼是两个阵营的"对头",真是"一句顶一万句"哦!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也对皇帝说:"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言罪人,要对苏轼进行责罚,恐怕后世认为陛下不能容才。"神宗皇帝大吃一惊,表示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招苏轼进京对质一下,查核是非,并没有要处死他的意思。苏轼在牢里关了四个月零十二天,被判发配到黄州。出狱那天是除夕,他不可救药地诗兴大发,晚上又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是:”“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是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其中有一句可以视为影射攻击皇上,当时未被追究。
前一篇:笫八节
后一篇:苏轼为什么一再受迫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