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于敏先生
(2023-05-24 05:45:11)了不起的于敏先生
近来拜读《于敏自传》,得出三个字印象:了不起。在那烽火连天、民族危亡的年代,于敏先生毅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对于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来说,这种义无返顾的胸怀和追求,很了不起。
1938年6月至1946年6月,于敏先生在延安整整八年。这期间,1938年8月入党,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聆听伟人毛泽东教诲,担任《新中华报》记者、编辑,亲手处理毛泽东诸多手稿;先后担任延安女子大学教员、鲁艺实验剧团科长、副团长、戏剧系教员….
,也就是说,于敏先生在延安期间,参与了我党培养新中国优秀人材的伟大工程,这,很了不起!
新中国笫一部故事片《桥》和英雄史诗《赵一曼》都是于敏先生的开山之作,这,同样很了不起!
1949年,于敏先生调入中央电影局创作部工作,四年后的1953年夏天,放弃京城的优渥生活,携妻子到鞍山落户,前后22年。于敏先生乃三八年老干部,论资历、素养、水平,担任地区一方诸候不成问题,可是他却安于《一生是学生》的平民角色,因而生活上常常仰人鼻息,甚至低声下气地求告于人。这种甘居林下的文人形象,光耀后代,很了不起!
当然,其中的诸多无奈和不平,也值得我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