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知识“活起来”
-----《给教师的建议》51条读后感
大师这样告诉我们:先进教师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而首先是不能用来去获取新的知识。
在许多教师的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形成了这么一种惯例: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就是为了能够正确地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或者能够完成作业。这种观点迫使教师片面地评价学生的脑力劳动和他们的能力:谁能够把知识保存在记忆里,一旦教师提出要求,就能把它们“倒出来”,谁就被认为是有知识、有能力的学生。
这在实践中会导致什么结果呢?结果是知识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变成了为知识而知识。
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我们平时也都存有这种观念,至少能够正确地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或者能够完成作业是我们评判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这样真的合理吗?合适吗?我们常说,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但很多时候,我们仅满足于让学生去积累,学生能用他们所积累的东西完成作业和测试就行了。于是,学生只是为了学而学,根本不明白学习的真正意义。聆听大师的教诲,值得我们更多的是去思考:怎样让学生所学的知识活起来,能学以致用,这才是我们教学要追求的。
要使知识活起来,
,我们就必须先要让我们的教案“活起来”,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只有这样,课堂才会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就像大师所言:“应当努力做到,使知识既是最终目的,又是获取新知识的手段或工具。”对于这一点,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但是,如何化为实践呢?首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能努力做到,让孩子“十分明确地理解、感觉到和看到那‘不懂的地方’”,说白了就是要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在这里,就涉及到了“交集点”的处理,能否把孩子们的思维集中到一个点上,这个点紧密联系着旧知与新知,交集点的预设与生成既决定着孩子们思维的深度,又关系教学的成败。因此,我们在备课时一定要能找准关键问题,直切要害,善于调动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新知;其次,知识是否能在每个孩子的头脑中“活起来”,“方法之一就是布置题目让他们独立工作”。大师建议我们设法引导每个孩子都开动脑筋,要密切关注他们脑力劳动的进程,如果孩子的探究出现“短路”,要及时地反思:“听不懂教材的原因在哪里?”,要善于在“交集点”上设置问题进行检查,这样更有利于孩子运用已有的知识探究新知,让新知在解决问题中得以运用、深化!
我们要让孩子经历这样的知识获取的过程:记忆的积极性——理解的积极性——思考的积极性——运用的积极性——创造的积极性。要让孩子以积极的思维,善于用发现的眼光去寻求大自然的奥秘,要让孩子在课堂上积极思考,用已学的知识理解并解决新的知识。这样才能将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积极运用起来。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活学活用,让我们的教育体现出真正的价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