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捐赠:你的爱,我们收到了】

标签:
杂谈 |
瓦井村
数十名外来务工者获赠方便面
“你们真是帮了我们大忙了!”灾民握着北青报员工的手不住地感谢着。昨天中午,北京青年报的运送救灾物资车辆抵达了第一站房山区周口店镇瓦井村,由报社工作人员组织,对沿路受灾严重的外来务工家庭发放救灾物资,数十名灾民从北京青年报募集的物资中获益。
在瓦井村口的房易路两侧,都是被水冲垮的简易房,被水冲垮的树木和已经面目全非的汽车留在道路两旁。简易房中生活用品散落遍地,地面上淤积着雨水冲下的黄泥。村里刚刚安排对所有地方进行喷药消毒。
在此前的采访中,记者得知,该村有约1200户居民,受灾的有300多户,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占大多数。村里已搭建40个帐篷,还在村里空房摆上数十个简易床,安置了几百个受灾群众。因为资金有限,村里只能对灾民提供矿泉水和方便面,被褥也不足,一些灾民还在依靠亲友度日。
7月21日暴雨当天,房易路两旁的一些小工厂被水冲垮。路东侧有三家石板厂,其中上百间简易房被摧毁,多名外来务工人员的全部家当被洪水一扫而光。
大雨之前,这里是加工石片、回收废品的聚居区,有数百户来自四川、云南、河南等地的外来务工人员在这里经营石片加工和回收废品生意。大雨过后,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的家,完全成为残砖烂瓦堆积的废墟。
来自四川广元的刘宗和告诉记者,他经历过汶川地震,在地震后全家到北京打工,想在北京挣点钱再回去重建家园,没想到又遇到了特大暴雨,全家积蓄都被水冲走。受灾以来,全家找不到几件可用的家具,起初几天,每人每天靠一包方便面度日。这几天,陆续有志愿者路过,分给他们一部分救灾物资,但仍满足不了众多人的生活需求。
这些工人回忆,暴雨过后,三个板材厂都被暴雨冲垮,水带来的泥沙把已经制成的板材全埋在下面。工友们在废墟中搜寻着,所幸没有人在洪水中丧生。
看着数千平米已经做好的石材都泡在水里,工友们心里不忍,仍然用铲子凭人工一点点把石材挖出来,用水冲干净泥土,打算用最低价钱处理掉,能挽回一点损失就好。
得知北京青年报从市内运来救灾物资,现场的外来务工人员十分感激。北青员工为每位受赠者进行登记,包括刘宗和一家在内的四户受灾较重的外来务工家庭,每户获捐一箱矿泉水、一箱方便面以及部分现金。刘宗和激动地握着北青员工的手说:“你们真是办实事,可是帮了我们的大忙了。”
十名仍留在板石厂的零散工人,也获赠了数箱矿泉水和方便面以及每人100元现金。这些工人大多没有家人和亲友在身边,独自一人挺过受灾后的日子。
十名工友中,有一人在暴雨当天脚部受了伤,被大家安排在一间尚未垮塌的宿舍中养伤,平时由工友们照料他的生活。昨天,工友们特意替他也领了一份救灾物资,希望能鼓励他尽快恢复。
十多户附近村民也每人获赠了相应的矿泉水和方便面。
■文/本报记者 赵卓
■摄影/本报记者 郝羿
拴马庄村
爱心捐赠帮养牛人重拾信心
房山区周口店镇拴马庄村的养牛人张毅武为洪水中幸存的30多头奶牛的痛心呼喊,昨天通过本报的报道为市民和读者所知。
■送出爱心捐赠
帮养牛人解燃眉之急
洪水夺走了奶牛的命,也冲碎了张毅武一家人积极生活的心气。记者昨天再次来到他的牛棚,送去部分捐款、10箱矿泉水、10箱方便面,暂解燃眉之急。
洪水过去6天了,一家人还是顾不上吃喝,冲进家里的淤泥来不及清理,一心只牵挂着奶牛的生死。张毅武无法忍受这种绝望的处境——眼睁睁看着仅剩的30多头奶牛,还在因为没有饲料一头头相继倒下。昨天下午,四五辆卡车正等在门口,“没办法,在这儿早晚都得饿死。”他四处求人想办法,终于找到一家奶牛场,将奶牛转运出去寄养一段时间。
“想起来就掉眼泪,把它们从那么点的小牛养大。”饿了四五天的奶牛,黑白色的皮肤被骨头架支出一个个棱角,让人看着心疼。把它们牵上卡车的时候,张毅武舍不得使大劲。大牛、小牛陆续上车,站在空荡荡的牛棚前,一家人眼圈又红了。
■养树十多年
300棵樱桃树转眼无踪影
和他们同样损失惨重的是隔壁以种果树谋生的霍女士家。自己花钱修的桥被水冲垮,养了十几年的果树,稳定的经济收入转眼随洪水而去。本报同样为她家送去矿泉水和方便面各10箱、部分现金。
眼前横跨河床的桥被河水冲垮,四五米宽的桥板断成三节。“水好像从天而降,在这儿这么多年了,哪儿见过这么大的水。”霍女士拿出手机翻出照片,希望记者看看洪水到来之前这里是什么样子。她伸手向前后两个方向的远方指了指,“原来都是我的果树啊,樱桃、杏树,沿着河道长长的一片。”
樱桃树是著名的难栽难养,从被买断工龄的燕山石化工人,到安心靠种树卖果踏实生活的庄稼人,她用了十几年,全心全意地经营果树生意,燕山的房都卖了,家都安在这里,没有退路。曾经果实丰收的场景,如今不堪回首,300多棵樱桃树,只剩一棵孤零零地独自站着,枝杈挂着垃圾。这些天,全家人忙着整理田地,重新来过。
■“18年的基业,
什么都没有了”
几公里外的宏牧立彘养殖合作社,同样是一片破败的惨状。主人肖凤伶看到有陌生人走进院,却累得没有力气站起身。当得知是本报带着读者爱心捐赠来帮忙,说起这些天梦魇般的遭遇,肖女士悲从中来。
“4000多头猪还剩98头,103头牛还剩27头,3万只肉鸡、1.5万只蛋鸡,也剩不下多少。”庞大的损失额度让她甚至不敢细算细想。7月21日那天,合作社36名工人正在棚舍里忙碌,看到洪水涌来,大家逃命般地跑。肖凤伶顾不上牲畜,赶紧把工人们集中到了半山腰高处的休闲度假村。
“老板是好人,让我们的工人免费住了一宿。等第二天我下来一看,什么都没有了,18年的基业,什么都没有了。”之后的几天,手机信号中断、水电中断,求助无门。在巨大的压力下,肖凤伶的丈夫6天消瘦了14斤,“如果政府不帮我,我真的恢复不起来了。”本报将爱心人士捐赠的10箱方便面、10箱水和部分现金留给了肖凤伶。
■文/本报记者 于静
■摄影/本报记者 郝羿
监督志愿者送出百余箱捐赠物
昨天,为本报首批物资发放活动担任监督志愿者的两名年轻人李斌和龚翼,既是夫妻,又是同事,既是物资发放的监督者,又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们履行了职责,用辛苦的付出做到给所有捐赠人一个负责任的交代。
昨天,夫妻二人专门请了假,参与到这次爱心活动中。出发前,夫妻俩兑现了前一天的承诺,到超市购买了数十箱矿泉水、方便面和消毒水,汇入了首批向房山运送的物资中。以志愿者的身份为本报的发放活动担任监督员,小两口却并不甘心只当旁观者。在发放物资的第一站瓦井村,车厢门一开,李斌第一个跳上车厢,一箱箱地搬运着矿泉水和方便面等物资。天气原本就闷热,封闭的车厢高温又不通风,干着重体力活,每发完一批物资,李斌的T恤都会湿个透。从他手里送出的物资有上百箱,“因为我做的一点事缓解了灾民们的苦难,这种感觉实在、真切,参与感让人特满足。”
龚翼也不闲着,在车厢门口负责领取物资的登记工作。有的村民文化水平不高,有的老人说眼神不好写不了字,她就耐心地询问清楚之后,替村民写下名字和电话。记者几次劝说龚翼歇一会儿,她都拒绝了,“没事没事,这活儿我愿意干。”看着李斌满头大汗的样子,龚翼有点心疼,还开着玩笑:“小伙子,流这么多汗呢!”
龚翼说,如果没有参加本报的爱心活动,他们也正谋划着和同事们一同组织到房山为受灾的百姓做些贡献。“汽车都能扭曲成那样,真的没想到水能有这么大的威力,”龚翼十分感慨,“从电视上看已经觉得灾区的情况很惨了,现在近距离看感觉更真切。”
送完物资,李斌还抽空拍张照片,在微博上直播着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希望通过自己的爱心行动“暖暖损失惨重的房山人民的心”。
■文/本报记者 于静
■摄影/本报记者 郁骁
黄山店村
谢谢你们,我们正缺水
周口店镇黄山店村等7个村子都陷入停水停电的困境。6天来,村民靠大队派来的送水车解决用水难题,本报替爱心人士送来的100多箱矿泉水,解决了村民的当务之急。
地处恒顺场的村子住着大约1000口人,昨天下午,村口的大道边摆着一排排的水桶,村民排着队,负责送水的工作人员通过喇叭招呼村民出来打水。
贴着“北京青年报”字样的货车开到水车旁边,引起了村民的注意。得知本报的来意,村民们高兴得直拍巴掌:“谢谢你们了,水是我们最需要的!”
村民高春伶说,暴雨当天村里的水泵就被冲坏了,河道就在村口前,河里的水不干净,干看着不敢用。
得知村民的需求,本报的物资发放人员决定为每户发放一箱矿泉水和一箱消毒水。闻听消息的村民陆续赶来,井然有序地排队领取,“消毒液有用,可得好好消消毒!”
■文/本报记者 于静
■摄影/本报记者 郝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