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随笔 |
“现在的男人怎么了,一个个柔柔弱弱,怎么都没男人味?”男人如此,男孩又如何呢?放眼望去,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幼儿园,越来越多的男孩:软弱、脆弱、柔弱、不自信、不勇敢,爱使小性子、爱发脾气……
“阴柔之气上升,阳刚之气下降”的社会大环境,使男孩越来越奶油气,越来越女性化,而女孩却越来越男性化,于是,超女、伪娘登堂入室。男性性格中固有的:坚韧、大胆、果断、豪爽、大度等优良品质正在日益丧失,而以超女李宇春为代表的中性女越来越多。
某种程度李宇春开了女孩男性化的先河,于是大街上招摇过市酷似男孩的女孩越来越多,于此同时,像郭敬明一样的“伪娘”也火了,一些外在柔弱举手投足间女性化十足的男性多了起来……
一个人把自己看作是男性还是女性,心理学上称为性别角色。在婴儿时期,宝宝便开始了对自己身体的探索,最早接触的“他者”是爸爸妈妈,在接受爸爸妈妈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己,发展自我认同,最先形成的概念是“我”,然后逐渐形成对“我”和“他”的认识。在认识“我”与“他”的区别中,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性别。大约到3岁时,性别角色已经形成。儿童正确认识性别,必须是在双性别的环境中、在孩子和不同性别成员的相互关系中、在孩子与异性的不断比较中,逐步发育并成熟起来。
有些孩子会由于在有缺陷的家庭环境中度过童年,或教养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发生性角色偏差。比如,没有父亲或父亲长期不在家的幼儿,由于缺少男性榜样,会表现出女性化的爱好和行为。又比如有的孩子和异性父母(即母和子或父和女)的关系过于密切,在身心上对异性父母过分依恋,而不愿接受应有的性角色行为。此外,更常见的性角色偏差是,由于父母愿意有一个不同性别的孩子,从小就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另一性别的孩子来教养。这类性角色偏差一旦形成和定型,要加以扭转将会十分困难。
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性别偏差,就应该及早加以引导,改善孩子成长的环境条件。培养孩子与同性父母的亲密关系很重要。父亲应常常陪儿子玩,母亲也要有单独与女儿在一起的时间。如果家里缺乏同性父母的榜样引导作用。可引进亲戚、朋友或家庭教师来施加影响,多和同性成人在一起游戏或干有兴趣的活动,会使孩子受到感染并出现模仿行为的。此外,让男孩看一些男性英雄的书,给女孩讲一些仙女的故事,都将对他们的性角色矫治有所助益。
任何事情都有个度,物极必反吗。家长对孩子的性角色行为过分敏感亦是不必要的,比如不让男孩从事艺术活动,逼迫他参加竞争性运动;阻拦女孩玩枪弄棍,只让她抱着洋娃娃过家家。现代研究显示,通常社会适应力良好的人,拥有高度两性特质。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单就男性或女性特质作特别的强调,其实更容易造成孩子某些能力与兴趣的偏重,甚至抹煞。
我对女儿依依性别角色的培养和引导,就是本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有机结合。自然性就是她是个女孩,要保护她作为女孩的基本心理认同,同时培养她一些男孩应该具备的品质,既爱“红装”也要爱“武装”。所以,现在的依依已经是一个刚柔并济的大姑娘了。
父母应及时鼓励适当的性别角色行为。例如,对文弱的男孩,就对他爬山踢球这类体育活动和勇敢行为进行表扬,经常称赞他是个“好小伙子”,希望他成为一个“小男子汉”,尤其当他表现得像个男孩子时。这些鼓励可以是口头,也可以是物质上的,您可以奖给儿子一把冲锋枪,奖给女儿一个布娃娃。
对不当的性别角色行为要反对。除了偶尔的表演性行为,对于自己孩子的不当性别角色行为,即使不加反对,也应表现冷淡,让孩子感到自己的表现有误,父母对此没兴趣。成长环境可以影响孩子成年后的性别取向,因此家长必须关注。
一个人的性别有很多种,其中最为基本的是生理性别,此外还有心理性别、社会性别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都只注意到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的差异。“男的不就是男的,女的不就是女的,不然还能怎样?”还可以是其它的。当一个有着女性身体的人在心里认定了自己是男性的时候,“她”的大多数言行举止都可以表现出一个男人应有的样子。这时,“她”的心理、社会性别就都属于男性。周围人可能因此看不惯“她”,瞧不起“她”,父母甚至会打骂“她”。可这一切,除了增加“她”的痛苦和压力外,别无他用。
作为孩子成长的主要引导者,父母的作用在孩子的性别认识形成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要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使孩子顺利找到性别角色,从而快乐健康地成长。
天地相交而生万物,男女交合而生子女,这样才有了世界。阴阳燮理,女之阴柔,男之阳刚是自然界生物的基本属性,违背自然,改变规律,角色错乱,只会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