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随笔 |
前几日的博文谈到了《溺爱是孩子成长的毒药》,今日说说这副毒药所导致的后果。
自私、贪婪、懒惰、缺乏责任、不知感恩等,都是家长对孩子溺爱所产生的后果,溺爱的方式最直接的就是,无原则满足孩子的需求,以至于孩子越来越贪婪,所以先说“贪婪”。
我们会经常听到一些家长叹息:孩子的脾气太坏了,想吃麦当劳就得马上去买,迟了点就哭闹不休;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就不撒手,不给买就躺地上打滚;想要到动物园去玩,刚说没时间,马上就大发脾气……
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你满足了他,他会笑得像花儿一样灿烂;你拒绝了他,他可能会哭得令你心疼。所以,虽说无奈叹息,但大多数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只要孩子一哭一闹,很少有无动于衷的,要么赶紧哄劝,要么赶紧答应孩子的要求。
有句成语叫“欲壑难平”,说的是如果纵容欲望,欲望将是无止境的。孩子只要想得到什么东西,就立即得到满足,长此下去,孩子就会不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更没有耐性去等待欲望实现的过程。
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每一个人都有生理的欲望、生存的欲望、享受的欲望、实现人生价值的欲望,但是任何欲望不能无限制地膨胀,否则,就会跌到欲望的沟壑里难以自拔。孩子的物质需求不是不能满足,但是要看具体情况而定。有些需求可以满足,而有些需求则是不能满足。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孩子提出的任何需求,我们都不打折扣的加以满足,久而久之孩子会在心里形成一个定势:我要什么就有什么,我想要的东西没有得不到的,由此孩子就会表现得贪婪无度,期待不劳而获,缺乏奋斗意识、缺乏耐性、抗挫折能力差等心理问题。
美国一个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心理试验:在一所学校里,一个班的8个学生被老师带到了一间很大的空房里。随后,他一脸和蔼地来到孩子们中间,给每个人发了一粒包装十分精美的糖果,并告诉他们:这糖果属于你,你可以随时吃掉,但如果谁能坚持等我回来以后再吃,那就会得到两粒同样的糖果作为奖励。说完,他 和老师一起转身离开了这里。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这颗糖果对孩子们的诱惑也越来越大,几乎不可抗拒。有一个孩子剥掉了精美的糖纸,把糖放进嘴里并发出“啧啧”的声音。受他的影响,有几个孩子忍不住了,纷纷剥开了精美的糖纸。但仍有半数的孩子在千方百计地控制着自己,一直等到40分钟后。当然,那些付出等待的孩子得到了应有的奖励。
后来,心理学家跟踪这些孩子整整20年。他发现,能够克制欲望的学生,学习成绩要比那些熬不住的学生好很多;参加工作后,他们从来不在困难面前低头,总是能走出困境获得成功。
人没有耐性不仅事业上难以成功,就是平时处理日常生活也会出现许多问题。由此可见,具备忍耐力,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可以帮助人们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成功。
习惯了在期待中获得满足的孩子,才能学会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为自己的要求被拒绝而“大动干戈”,将来也能抵挡得住眼前小利的诱惑,权衡怎样做能使自己获得更大的好处,并能有意识地调节和支配自己。
不过,虽说是延迟满足,但只要是答应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在承诺的时间里做到,决不让孩子继续等待。那样的话,孩子就对父母失去了必要的信任了。
女儿小时候,我曾给她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一个富翁在院子里看着他八岁的儿子捕雀。
捕雀的工具很简单,是一只不大的网子,边沿是用铁丝圈成的,整个网子呈圆形,一端用缩木棍支起。木棍上系着一根长长的绳子,孩子在立起的圆网下撒完米粒后,就牵着绳子躲在屋内。
不一会儿,飞来几只麻雀,孩子数了数,竟有十三只!它们大概是饿久了,很快就有八只麻雀走到了网子底下。富翁示意孩子可以拉绳子了,但孩子没有,他悄悄告诉富翁,他要等那五只进去再拉,再等等吧。
等了一会儿,那五只非但没进去,反而走出来四只。富翁再次示意孩子快拉,但孩子却说,别忙,再有一只走进去就拉绳子。
可是接着又有三只麻雀走了出来。富翁对孩子说,如果现在拉绳子还能套住一只玩儿,但孩子好像对失去的好运不甘心,他说,总该有些要回去吧,再等等吧。
终于,连最后一只麻雀也吃饱走出去了。孩子很伤心。
女儿听完故事说:“如果那个孩子不想要更多的鸟就好了。”是啊,欲望无穷无尽,而机会却稍纵即逝。很多时候,贪婪不但不能满足我们的欲望,反而会让我们把原先拥有的东西也失去。
人有一定的占有欲望是正常的,但当这种欲望过于强烈时就成了贪婪。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懂得见好就收这个道理,否则,不但什么也得不到,就连已经拥有的东西也会失去。家长理性爱子,适度满足孩子就是这个道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