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育儿笔记 |
过了洋节圣诞,新年临近,春节也向我们走来,我又将携妻带子回到我的故园,与亲人团聚,共度佳节。
我为什么说“回”,而不是“去”,这一字之别,感觉上是不一样的,“回”有家的感觉,有一种归属;而“去”是做客,感觉自然迥异。追溯三代,我们大多数人的家都在农村,即便现在,70%城里人的爹娘也都在乡下。
这自然包括进城近30个年头的东子。
我是个恋家的人,对生养我的黑土地充满了眷恋。我更是一个看重亲情的人,把生身父母及兄弟乡人装在心里,无论走到哪里,都念着他们。多年来,我四处漂泊,可是无论离家多远,每年我都要回家一次,看望日渐衰老的父母,还有那些看着我长大的乡邻,和亲朋故友叙叙旧,和兄弟姐妹拉拉家常。坐在家乡的热炕头上,心里就觉得很舒坦;听着乡音,这精神总是很振奋。
独身一人的时候如此,有了妻儿家小,我依旧没有停止每年回家的脚步。而且每次回去,都要带上妻子女儿,尽管前些年或在西安或在杭州或在烟台,离家都远及数千公里,尽管那时女儿尚且年幼,路途遥远带上她很不方便,但是我不懈地坚持着带女儿回家。她曾懵懂地问我:“为什么总要去爷爷奶奶家?”我告诉她,不是爷爷奶奶家,而是我们的家。爸爸的根在那里,你的根也在那里,乡下就是我们的家!
那些年因为一年只能回去一次,而且孩子太小,所以每次回去,都没有给她留下什么记忆。新世纪之后,因为回了长春,离家近了许多,于是越来越频繁地回家。每次回必带女儿。甚至有时候我不回去,女儿或随她妈妈或随老家来的亲戚回去。算下来,在回长春后的8年里,女儿回老家的次数有30多次,比我回去的次数还多。随着回家的次数的增多,而且女儿渐渐懂事,她越来越喜欢乡下,喜欢乡下的亲人。如果时间稍长不回去,她会催促我,该回老家了,该去看爷爷奶奶了,或者说想她乡下的小伙伴了。而每回回去,孩子就像鱼儿回到了大海,欢呼雀跃,不知道有多高兴。
对我执着地带孩子回老家的做法,与我同样生活在城里的哥哥不理解。他离开农村在城里安了家,由于工作的关系,每4年才回一次家,孩子长到20岁,总共带回去3次。而且每次回去都是小住两天,然后匆忙告辞,仿佛是客人似的,安不下心来多住些日子。我母亲埋怨他,应该多带孩子回来。他流露出不愿意带孩子回来的想法,理由是农村条件太差了,吃的住的都比不了城里,孩子回来不习惯,还受罪。再说,孩子从小在城里生活,对农村也没什么感情,带回来没什么意义。
我委婉地提醒哥哥,该多让孩子到乡下走走,培养她对农村和乡人的感情。毕竟这里是她的家,可哥哥却说,孩子出生在城里,又在城里长大,对农村没有感情是很自然的。
我却不这样认为,一个人对于某地是否有感情,不在于她是否出生于此地,而在于他是否对此倾注感情。一个出生在京都的皇子,如果让他多与农村接触,他也会与农村有感情;一个出生在农村的农民家庭,把他送进皇宫,就不再回农村,他就不可能对农村、农民有什么感情。人与人的感情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可很多城里人和自持城里人的从农村进城的人,却守着小市民思想认为,城里人高贵,农村人卑微,而不愿意去(回)农村,不愿意和农民接触,自然就把自己的孩子圈在城市里。
而我从小就对女儿灌输:乡下是我家,乡里的人都是我们的亲人!所以,我的女儿对农村以及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着很深厚的感情。
无论哥哥如何不理解,我始终坚持让孩子每年到乡下住些日子。这样做,除了培养了孩子对老家的人的感情以外,还给孩子一个心灵释放的空间,让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围城里日久的孩子,真正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还有,让孩子去了解多层面的生活状态,从而真正了解生活和人生。
由于我的这一举措,女儿的生活阅历以及见识比同龄的孩子要丰富得多。想一下,和那些常年生活在城里的孩子比,依依懂得农村的生活,讲起乡下的见闻,常常让那些孩子听得如醉如痴。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农村的生活离他们太遥远,那里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和陌生。而和那些从没进过城里的孩子相比,女儿又多了太多有关都市生活的见识和感受。所以,女儿无论和城里孩子比,还是和农村孩子比,都算是一个生活范围广,见识多的孩子。
最重要的是,女儿从心里亲近农村里的亲人,和他们在一起,从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城里人,从不会流露优越感。让我欣慰的是,即便将来女儿自立于都市,成为都市里的佼佼者,她都会把乡下当成她的家,都会把根深埋在那片黑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