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育儿笔记 |
对家庭教育的思索,其实远在还没有做爸爸以前就开始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海南青年报》开设“东子热线”,为青少年答疑解惑,结果不仅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也受到家长的关注。孩子们向我倾诉对父母的不满,内心的孤独和委屈;家长向我感慨孩子不听话,不好管教等诸多事情。
时间久了,我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孩子们的不快乐,家长们的不轻松,也越来越多的思考为什么家庭教育中会存在这么多问题。随着思考的深入,问题发现的也越来越多,所写文章中也就越来越多地涉猎到家庭教育这个话题。等我的女儿依依(范姜国一)出生,我也成了家长,做了爸爸,从而更真实地感受着做家长的情感波动,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和思考也就越发不能停止了……
没有当父亲以前,我的思索应该说是宽泛的,大到整个教育小到一个案例一个家庭的教子故事。而当依依出生后,我思索的焦点自然不自觉地追随着依依成长的脚步。
女儿在家乡降生的时候,我远在千里之外的西安。当接到家里报喜的电话,我彻夜难眠。怀着做父亲的欣喜,和对未见面女儿的爱,我趴在床上给女儿写她生命中的第一封信。我对她说,爸爸会尽最大的努力给你快乐,让你幸福、健康地成长!
其实自确定妻子怀孕后,我就一直在心里说这句话。那段日子,我的思绪不时回到自己的童年。想到儿时物质上的清苦,还有不时遭受的打骂,我想,做了爸爸的我,首先不会让女儿遭受这两种苦。
然而,给她创造一个优于自己童年的物质生活,让她与棍棒教育绝缘,就能真正给她快乐吗?
从事多年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无论是接听心理咨询热线,还是拆阅读者来信,亦或是做演讲报告,总能听到孩子们沉重的倾诉和幽怨的叹息。一个中学生在给我的信中说,他讨厌上学,学校就像一座监狱,甚至他连犯人都不如。如果让他在学校和监狱两者中选择,他宁愿选择监狱;一个离家出走的小学生给我打电话:每天都有写不完的作业,我厌烦透了。今天的作业太多了,怎么写也写不完,去学校肯定要遭老师惩罚,回家也会被家长骂,所以不如逃跑……
这样的叹息从天真的孩子嘴里发出来,让人听了心碎。为什么本该快乐的童年却被这样的叹息笼罩着呢?根源只有一个:沉重的学业压力。
中国孩子是世界上学业负担最重的孩子。
相信每一个家里有学生的父母都有同感:现在的孩子太累了,现在的学生太不好当了。如果问:现在的孩子童年如何度过的?相信问多少个孩子,答案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在题海中,在各式各样的培训班里,在高压下,在分数中……
先看看我们的学校。
尽管“素质教育”的理念提出多年,尽管教育部门一直在喊着“为孩子减负”,可是孩子们的学习负担依旧一日重于一日。因为考试制度没有变,分数依旧是学生和老师的命根。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成败的尺子。孩子12年的中小学教育,衡量其成功的惟一标准就是看能否考出高分,能否考上一类重点大学;成绩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尺,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把对教师的考核和升学率、学生平均分挂勾,哪个老师教育的学生考了高分,考上了重点,哪个老师就是教学能手就是先进模范。
所以为考试而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宗旨。如果说教育工作者不爱孩子,是对我们尊敬的老师的大不敬,可是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是为了提高升学率、提高自己的教学美誉度而逼迫孩子学习,而非真正“以人为本”,从孩子成才的角度出发去教育孩子。
于是,应试教育越来越成为残酷摧毁人的灵性的教育体制。孩子进了学校,就成了学习机器,与生俱来的灵性被强迫压制了,天才的创造力也被野蛮剥夺了。
再看看我们的家长。
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下,大部分家长做了学校的“帮凶”。他们和老师一样,眼睛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每天问孩子最多的问题是:“今天在学校都学什么了?”“什么时候考试啊?”“这次考试考了多少分?”
这让我想起,2011年年初,我随中国教育考察团到以色列的访问,犹太家长对孩子的问话:“今天你提问了吗?问了几个问题?”他们和我们的满堂灌教育不同的是,鼓励孩子积极发言,更多的向老师和家长提出质疑。一个不会质疑的孩子只能是死学的呆子,一个听不到质疑声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质疑让孩子进步,质疑使民族发展。
中国的教育,为孩子灌输死知识,孩子被动的学习,而犹太人的教育是启发孩子,让孩子主动的活学。差异决定了最终的差别!
一些家长说,没办法啊,现在说是素质教育,可是全国所有重点中学和名牌大学,录取新生都是按分数从高往低择优录取,家长不重视分数能重视什么?而且现在生存竞争如此激烈,现在不刻苦学习,将来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工作,吃饭都成问题啊。所以高考压力越来越大,就连中考都成了布满刀光剑影的战场。现在小学升初中,甚至是上幼儿园,也要激烈的争夺一番……
就这样,从学校到家里,从老师到家长,孩子终日面对的是沉重的希冀和超负荷的书包、无休无止的作业和没完没了的课后班……
逼子成龙,成了众多家长的教育模式。
可是如此教育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孩子们唱着:“上学最早的,是我;回家最晚的,是我;玩得最少的,作业最多的,睡觉最迟的,最累最困的,是我是我还是我……”开始厌学、逃学。有的孩子不堪重负采取了极端行动,关于小学生自杀的报道屡见报端。一个12岁的小姑娘在遗书中说:“我走了,再也不用学习和当差生了;我死了,可以给你们节省10万元钱……”一声声啼血的呐喊不由得让人哽咽……
越来越多的孩子的童年快乐被无情地剥夺,仿佛一朵稚嫩的花,还没有来得及展示绚烂多彩的花蕊,就在一声声催促中凋谢了,黯淡了,结束了花期……
为什么我的童年充满了被打的痛,没有家长细腻的关爱,没有好玩的玩具,没有神往的动画片、小人书,没有可口的零食,可是每每回忆起童年,心里充盈着的还是快乐?
每当和儿时的伙伴聚会,谈起小时候,大家总是眉飞色舞,快乐的事情无法说得完。可是现在的孩子,整日在家和学校之间穿梭,大部分时间窝在钢筋水泥的“火柴盒”里,重复做着同一件事情:学习。等他们这一代长大了,聚到一起的时候,谈起童年,会说些什么呢?在一片灰色的记忆中,能找到值得一谈的亮点吗?
想到这些,我心里不免一寒。由此,我发誓给女儿快乐,让女儿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顺利的成才!我要给女儿一个快乐的童年,我要做一个让女儿快乐成长的好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