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育儿笔记 |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习”。
女儿从呀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开始用好奇的眼睛打量这个世界,我开始思索,怎样让孩子认识“学习”这个词?对孩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索?还是源于当前的教育现状。
现今,在大多家长看来,“学习”就是早早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了小学读中学,读完中学考大学;“学习”就是坐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放学回家认真完成作业,考试的时候考得一个优秀的成绩……
而对孩子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孩子“有出息”、“要成龙”,怎样才能“有出息”、“成龙”呢?自然要在上学的时候刻苦读书,有一个好成绩;自然要考上好一点的大学,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然后才可以在这个基础上争取一个好前途,做出让人仰慕的业绩……
总之,孩子就是要在学校好好学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有上学读书才能成才,成为社会精英。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父母对学校、对孩子在学校接受的12年正规教育抱着极高的期望值。于是乎,从上学的第一天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们进行着教鞭指挥下的学习,而且目标单一:考大学;内容单一:考试范围内的课本知识;方式单一:死记硬背、勤学苦练……如此的教育,“寓教于乐”、“因材施教”只是口号,是表演给那些比比划划大谈教育改革的研究者、学者看的。其实质和我们一直在批判的“应试教育”无二,甚至更加强调分数。
如此寒窗苦读12载,以牺牲快乐童年为代价,在走出校门后除了拥有一纸毕业证书,还收获了什么呢?太多太多的天之骄子口袋里揣着毕业证书为工作无着发愁,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也不乏因为缺乏创造力、抗挫折能力、自信乐观的心态……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以至于回家“啃老”。太多太多的信息在告诉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越来越成为人才成长的桎梏。
那么,又该让孩子怎样成长、如何学习呢?
健康的成长,快乐的学习!
孩子幼儿成长阶段主要任务是玩,开心地玩、尽情地玩,以此启迪孩子的心智,让孩子健康快乐。上学后就要玩中学、学中玩。我所说的“玩中学”不是一边玩一边学,而是玩的时候不要想学习的事情,要玩得尽兴,而学的时候也不要再想着玩,要学得用心;“学中玩”是指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把学习当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为此,我还专门对依依的成长做了一个规划,我称其为“‘快乐成长’三部曲”:玩过小学、乐过中学、走过大学。
为什么要如此界定这三个阶段呢?这是根据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各阶段知识储备、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的。
先说“玩过小学”。
为什么小学阶段要强调一个“玩”字呢?
第一,玩是小学阶段孩子的天性和权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渴望玩,渴望从玩中得到快乐。吃饭穿衣是他们的需求,玩同样也是他们的需求。所以,我们不该剥夺孩子玩的权利,要让他们有玩的时间和空间。如果为了考试成绩,一味逼迫孩子学习,而让孩子远离玩耍,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天性,而且剥夺了孩子的快乐心境。没有快乐而言,孩子怎会有学习的兴趣?又怎会有生活的乐趣?
第二,玩是小学阶段孩子的学习方式。玩不但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其学习的一部分。我认为,玩中学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快乐的学习方式。不要认为孩子上学了,就该与“玩耍”绝缘了,就该整日埋头书本中。依依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时间是边玩边学,或者以玩的方式学习,事实证明,孩子的学习没有耽误,反而快乐、轻松地度过了小学阶段。
小学阶段强调一个“玩”字,并不是对孩子无原则地放任,任凭孩子像脱缰的野马一般,而是要把握一个“度”。更要注意因势利导,使孩子在开心之余更获得知识和能力。
再说“乐过中学”。
刚说过了“玩过小学”,现在又讲“乐过中学”,可能有的家长要问:“玩”和“乐”有什么区别吗?当然有,就字面意而言,“玩”多指玩耍,“乐”一般理解为快乐。孩子通过玩耍可以得到快乐满足,但是快乐并不只是通过玩耍获得,通过劳动或是学习都可以收获快乐。所以,我这里所说的“乐”自然是快乐的“乐”,而这个快乐不是单一从玩耍而得,更多的是因学习而来,也就是学习之乐。
我们都知道通过玩耍能给孩子带来快乐,但是很多人却忽略了学习给人带来的快乐,此“乐”应是更高一级的“乐”。通俗的解释就是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从而收获成功之乐。
多年来,我一直在痛斥“苦学”,倡导我的“快乐教育”理念。我在这里提出“乐过中学”,就是要我的女儿有别于那些接受常规应试教育“锻造”的孩子,不是每天陷在题海中苦学、死学,而是在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学会灵活学习,快乐学习,从而轻松获得一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文化知识。
为什么将中学阶段定位为一个“乐”字呢?这还是跟据孩子的成长,以及中学读书阶段的学习特点做出的规划。
中学的学科比小学增多了很多,知识量大,覆盖面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难度,对能力的考核也比小学明显得多。这就要求孩子要拿出比小学时多一些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以切实掌握中学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而且孩子成长至10岁后,“玩”已经不足以吸引他们全部的兴趣,他们的注意力从玩耍逐渐转移到更广阔的领域,包括从书本中探究世界,从学习中获得知识等学习的快乐,求知的快乐。
针对这两方面的特点,我为依依确定了“乐过中学”的成长规划。当然,要孩子以学习为乐的“乐过中学”,并不等于不给孩子玩耍的时间。我对依依说,即便上了中学,虽然和小学比玩耍的时间少了,但你依然是中国中学生玩耍时间最长的一个。对此我有实足的把握,因为依依已经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且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很强,所以在中学学习任务骤然加重的情况下,孩子的学习压力也不会太大。也就是说,我的“快乐教育”依然会得到很好的延续。
这一切在孩子出版的《玩过小学》和《范姜国一的快乐初中》中得以验证。
而“走过大学”,是我对女儿未来的大学生活的一个基本定位。大学是锻造一个人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孩子不仅仅只是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比如要学会与各种人相处,从而处理好同寝室乃至周围人的关系;要加强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做到沉静从容度过每一天;要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积极参加社团组织,参加各种团体活动;还要更清晰地认识自我,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初步的规划,从而有计划地走过大学生活……
而在这个“走”的过程中,孩子也该是快乐的。她首先是从心里热爱大学生活,用热情去编织每一天,拥抱每一天;其次她带着积极上进的心态做每一件事,走每一步路。
当孩子迈着坚实的步伐走完这学习三部曲,我相信,她也会开心地走过今后人生的每一个驿站,快乐的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