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指在创了18个月新高后出现了一波急速调整,8月11日因外围股市暴跌而几近破位(自5月11日3016点见底反弹以来构筑的上升通道)之后,日线级别在随后两天出现连续反弹,本波行情得以接续。周二震荡中收出第四根红K线,沪指再度来到了3300点的关口,是上是下,暂难判断。
之所以说难以判断,是指短期的,从中期看,股指再创新高是毫无悬念的。而难以判断的原因,是市场的成交量一直不济,依靠存量资金博弈的盘面,让股指即使创新高也意义不大,除非在突破的时候能出现明显的增量资金入场。增量资金迟迟不见,也许跟目前的市场环境有关,一是赚钱效应不如从前,大量个股尽管有表现但持续性不强,包括绩优蓝筹股,稍有不慎就有套死的可能;二是概念炒作虽然仍是主流但时不时受到压制,妖股和次新股是典型的例子;三是政策上强调实体经济,在目前还属于“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下,投资者对典型虚拟经济的股市的走好可能受抑制有了较大的预期;四是外围股市开始动荡,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也让场外资金踟蹰不前。
多种原因综合的结果,让股指常常处于欲上无力、欲下无因的尴尬状态。牛市要启动,需要资金的助力,并渐渐形成一种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才能滚动起来。目前尽管市场心态稳健,但缺乏量能的动力,也就走得踉踉跄跄。不过,相对于大盘的相对稳定,个股的精彩纷呈倒让交易者可“如鱼得水”。
前提是踏准市场节奏,比如年初的周期蓝筹股,近期的“创蓝筹”,如果踏准了,收益将令人垂涎。问题在于“踏准”二字谈何容易,笔者反而听到不少人踏准的是“不涨”的节奏,“埋伏”了很久,失去了耐心,终于换股了,结果卖出的涨了,新买的又变成新“埋伏”。笔者觉得对交易者而言,需要慎防的还是“过度交易”,总想着一两天结束战斗,在目前这种情形下赚赚亏亏,可能最终只赚了“累”字,“顺势而为、波段炒作”才是真谛,而这个真谛,对时间的限定并不机械,因为看的是“势”。
这对最近的“创蓝筹”是非常适用的,创业板尽管估值不低,但公司拼的是成长性,与周期蓝筹是不一样的,其对“势”的要求更为严格。大家不妨试试。林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