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行情发生年内少见的巨震,整个市场情绪也跟随着做了个180度的转身,先是有些恐慌,继而出现“牛市来了”的欢呼。从K线观察,沪指目前的位置仍是在2015年见顶以来的偏低位置,巨震在这样的位置产生,过度恐慌、悲观确是不太理性的表现,但巨震过后认定“牛市来了”又不免过于乐观。从价量判断,目前市场应仍属熊市阶段,至多也是“熊尾牛初”阶段,“牛市来了”还需要有个很长过程的培育,能不能成更需要看股市积极政策能不能逐步到位。
对慢牛的渴求,从上一波牛市见顶后,市场无时无刻不在期盼中。但笔者以为,A股的固有特性,使得这个市场的慢牛只会出现在牛市的第一阶段,而不可能像成熟市场那样可以长期慢牛,除非A股痛定思痛改变了性子。而牛市第一阶段的特点,是大家依然将信将疑,在行情的犹犹豫豫之中逐渐上涨。一旦牛市真的被大家认识到了,场外资金的涌入,就如开闸的奔马,一发而不可收拾,助推行情在疯狂中迅速结束。
就眼下市场而言,沪指看起来确实涨势持续,但谁都明白这是因为“漂亮50”(这里特指绩优白马股)为首的权重股的功劳,而其涨势如虹也多少都带着炒作的意味,炒作也意味着长期持续性较为有限。这一点回顾一下前几年以创业板为代表的小盘股的炒作,大家也就能明了于心。当时与现在尽管思路不同:小盘股炒的是未来,是“市梦率”;大盘股炒的是实实在在的业绩,靠的是市盈率。但是,不管炒作过程中的逻辑推理多么漂亮,只要讲故事的招数用老、公司经营业绩难以跟上股价的涨势,炒作起来的泡沫最终都要破灭。
牛市指的是市场普遍的上涨,如果只是部分股票上涨就可以定义为牛市,那么A股自2008年见历史大顶之后,也并没有与全球主要指数迭创新高的牛市失之交臂,因为创业板自2010年设立之后没多久,就气势如虹地牛到了2015年与后来补涨的沪指一起见顶,期间创业板指数还数次领跑全球。只是在沪指补涨(2014年下半年)之前一直都在低位徘徊,低迷到银行股全线跌穿净资产值(如今尚未完全恢复)也少人问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牛的是大盘指标股,大量小盘股却在调整几年之后再创新低,面对冷热总是不均的市场,笔者真不知道牛市之说从何谈起。
尽管不同公司在同样经济环境下经营效果不尽相同,但A股这种以板块行情为特色的走势,在相同的经济背景下,依然给人以奇葩之感。目前的绩优股行情,如果不能扩散到所有板块的绩优股中去,那么,这样的结构性“牛市”,也仍是有巨大缺陷的行情,参与者仍须谨慎以对。林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