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文章谈到,A股未来会不会出现过去多次重复过的传统牛市行情,是笔者觉得需要好好思索的问题。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与眼下行情关系不大,却将关乎未来要以何种操作方式来应对的问题。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每天忙碌于股价波动间,急切希望将这种波动化为袋中真金白银的众多短线客,以笔者的经验,长期而言其实正合了那句“为券商打工”的股谚:看起来可能自己是赚了,算一算却只是“赚”了自己得不到的交易成本而已。如果要摒弃这种交易方式,那么对上述这个问题,就不应掉以轻心。
这个问题的提出,主要来自于市场发生着的明显变化,即A股连续多年的“以小为美”的炒作格局,演绎到了今天,正被冷落了多年的大盘绩优股行情所代替,但这只是市场所普遍认为的“风格转换”,还是投资者真的从此树立了价值投资理念?目前尚难以下定论。笔者觉得,这个问题的意义在于,如果是前者,那么大家叫唤了多年的长期慢牛的希望,将不可能实现,只要导火索燃起来,疯牛很快就会出现,大家都是“过了这村没了这店”的心态,驱动资金汹涌入市击鼓传花,而能否在适当时候“胜利大逃顶”而不被“万点论”之类豪言壮语所迷惑,将考验资深股民的定力。如果是后者,那么慢牛之说就有可能出现,尽管初始阶段因固有习性而走得有些神似而形散,但在目前强大的“有形之手”的引导下,只要不出现偏差,就会渐渐培育出这种习惯来。
当然,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事,且前提条件还必须是“有形之手”有正确的理念,而不是怀着不切实际的目标。眼下观之,暂时犹如雾里看花。一些细节让人感觉到股市这艘航母被开得有些扭扭歪歪,如IPO问题,依然是极端化的思维,一味追求数量,将市场融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至于市场的投资功能如何体现,至今考虑的并不周全。
其次,将投资理念引向蓝筹的方向肯定没错,但大盘指标股是否可与蓝筹股划等号值得商榷,一般来说,市场应充分发挥价格发现功能,培育出让潜力小公司成长为蓝筹股的土壤,而不是在严管的同时,将该市场化的也管死了。
以笔者的观察,市场暂时还只能以“风格转换”对待,因为大盘股成为香饽饽之后,小盘股中的绩优公司股价也泥沙俱下,而“出身”决定股性强弱,正是典型的板块炒作特征。林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