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观察:高送转问题
(2017-04-15 01:05:06)年报前后炒作公司高送转概念,是A股历来的潮流节目,即使多年来“业绩浪”一说在A股已经淡如烟云,高送转的炒作也并未停歇过。上市公司迎合市场这种心态,这几年送转的“数字”开始节节飚高,原先10送转10的顶配,渐渐被10 送转20、30、40所突破,“精明”的公司管理者,也借题发挥,将这一大众欢迎的节目逐步发展成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一个“项目”,终于引来监管层的棒喝。
从演进过程看,“高送转”被巧妙利用也不是现在才有,只是随着信披制度逐步完善,一是二级市场的概念炒作逐渐从原来的事先挪到了事先事后皆有:炒在事先,投资者也就常见到“见光死”现象,在公布高送转当天,人们发现此前公司股价“轻舟已过万重山”,再参与常剩下“鱼尾行情”甚至直接吃到鱼刺;炒在事后,则是高送转之后不少个股还变成了“填权概念”继续炒作,跟以往大多主力趁着除权后“股价低廉”吸引接棒者而迅速溜走不同。二是公司“舞剑”意在其他,与以往高送转乃是绩优成长公司回报股东的“必然”不同,一些公司借此 “玩”起了别的花样,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或为定增机构解套,或为即将解禁的股权清仓……于是出现不少“偶然”的情况,即公司经营业绩左看右看都是不好,却也推出高送转方案,有了明显的变味。
物极必反在股市里可谓屡试不爽,自嗨得太过“尽兴”,好东西走向了歧途,并引发“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必然引起了监管层的高度关注。证监会主席刘士余上周末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再次痛斥高送转炒作之风,非常具体地指出“10送30”的高送转方案在全世界罕见,必须列入重点监管范围,随后有媒体报道证监会将结合“高送转”监管开展专项调查。话音刚落,高送转板块连同次新股板块一时陷入“困境”,而不少公司也开始见风使舵降低送转数字,这股带着“妖风”的游戏开始踏上正本清源的征程。
A股市场许多好东西竟然被利益者玩出了如此难看的花样,可见市场监管的任重道远。不过,笔者一直觉得,专项检查之类的运动式监管可以有,但不应常做,更关键的还在于检查之后能不能拿出具有长远震慑作用的制度性措施,让这个问题不至于时常发作。围绕上市公司分红问题,前几任主席也都重视过并采取过措施,但似乎促进的效果不彰,希望这一次,能够用制度的完善将之划上一个句号。林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