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问题成为近期市场焦点,有消息说投行人士称证监会计划收紧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联系到年前市场关于为IPO让路而定增有所收紧的逻辑,再融资问题似乎有了进一步完善的眉目。然而,事实是否如此,暂时只能等待权威方面的消息。不过,再融资问题发展到成为市场一种痼疾,时非一日,相信完善起来也将极为棘手,非综合考量并痛下决心将难以促成。
对于A股上市公司由“配股”到“增发”,再到“定增”几乎成为唯一再融资模式,其中饱含着融资者“融资最大化”的问题已是不言而喻。笔者认为监管层的指挥棒对市场具有决定性作用,从这一制度变迁其实也可以看出点端倪。在配股时代,再融资门槛很高,最早有净资产收益率的要求,即三年内这一指标都要不低于10%(后来改为三年平均不低于6%),且配股顶格仅为总股本30%,与上一次融资间隔一个年度以上。尽管很多上市公司都患上投资饥渴症,但有了这些门槛,“狮子大开口”的圈钱现象受到一定抑制。当然,人们发现很多上市公司年报公布的净资产收益率那时几乎都集中在10~11%之间(后改为平均6%之后,大家又都算好了数,集中在平均6~7%之间了),这就是指挥棒导致的另一个问题了。增发模式初始阶段,大家基本都采取了公开发行的方式,但渐渐地发现这一模式又费事又费成本(要向老股东和市场“路演”),于是慢慢认识到定增的简单和低成本(只要说服不多的几个机构掏钱参与定向增发即可。至于上市公司会不会有其他额外的承诺,那是另外的问题了),上市公司和投行,也就基本摒弃定增之外的模式了。
毋庸置疑,融资是股市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优化市场资源(资金)配置的原点。只是对于融资再融资与上市公司经营效率之间的关系,似乎没人细致地做过梳理。大家都看到不少公司借助上市迅速发展成为行业老大,但大量公司不断烂成壳,而且还壳了又壳,也是不争的事实。这成功和“成仁”之间,究竟应该是怎样的一种比例关系,才对得起投资人的钱,这需要专家去研究。至于融资跟投资者回报之间的关系,则可以说是一笔糊涂账,笔者根据同花顺统计,上市以来累计分红金额高于融资总额的,仅有300家左右。(上)林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