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问题已经好久没有引起市场关注,自从注册制实际上被暂停之后,审核制继续发挥其固有作用,而人为的发行节奏控制也在不知不觉中走上“正轨”。当行情相对处于平稳状态,当中签爆赚神话继续维持,一种“买绩优蓝筹做市值,参与摇签中新股”的新策略也就渐渐成为大众共识,当然,股市永远都存在“共识”即凸显风险的定律,后来者的市值稳定必将经受考验。
中签一支新股,即使只有区区500股(沪市是1000股),在新公司上市连续涨停之后退出,少则1万多元,多则十几万元的“无风险利润”落袋,暂时仍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投资人唯一慨叹的,只是“中签太难了”,而不会去落力分析这家上市公司前景是不是真的不错,是不是真的值得拥有。
这种审核制发行方式,经过之前注册制作为改革方向的市场“洗礼”,利弊已是不言而喻,这也是发行制度改革提出注册制时曾经受到不少市场人士响应的原因。尽管因后来股市出现了众所周知的问题,事实上这一改革暂时被搁置,但这个方向应未改变,只是笔者认为市场应该为注册制的目标而逐步做足准备的举措,却也暂时没能看出端倪。
不过,眼下监管不断趋严,可以说客观上也是为注册制的目标所作出的努力,尽管监管趋严与法治不能画等号。面对市场巨大的利益,管得严是好事,但绝不是长久之策,注册制需要极为完善的法治环境,参与各方必须在相对完善的法治下自觉行动,谁违法谁吃不了兜着走。在目前情况下,新三板的尝试显得意义重大,我们之前将之视若注册制的先锋部队,觉得据此可以从某种程度上管窥注册制的未来。
至于上周引起激烈争论的一则由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消息,其实正是审核制下的副产品。尽管这似乎又有让股市戴上“服务这个服务那个”的市场以外的“枷锁”,但只要不降低固有的上市门槛,不是纯为上市而上市的那种生拉硬拽,倒也没必要大惊小怪。就像产业政策所存在的弊端一样,这种倾斜政策会否造成一些企业的“投机”,比如将企业从其他地方迅速移到贫困县去,以避开长长的IPO队伍?当然,只要不是造假博上市,从管理层角度看,这倒也属于“正中下怀”之举。林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