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跨界经营并非一无是处,近年那些成功的电商和商业地产商的“圈地运动”,动辄携巨资砸向新领域并引起业内咋舌的案例可谓俯拾皆是,而他们的行动,带给大家的印象是“学而优则仕”的逻辑、“一理通百理明”的震慑力,以及“大小通杀”的现代企业那种霸道的气场。目前这样的行动仍属进行时。不过,在光鲜亮丽的背后,在大众一致艳羡的目光中,究竟其中有多少属于骑虎难下式的尴尬以及多领域作战导致的资金链条紧绷到什么样的程度,也许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以笔者观察,跨界实是以前曾经引发经济学术界热烈讨论过利弊的多元化经营的延续,只不过在互联网时代,+号的“神奇”似乎让一切在表面上看起来一蹴而就,但这也许是互联网容易吸引眼球的威力,经营的本质其实并未被颠覆。在资本狂潮中,那种爱热闹看表象吸眼球的跨界,还是需要有人来买单,当上市公司经营者都以这样的心态来跨界,成本就会螺旋式上升,最终要看的,就是资本实力和经营者坚守的韧性。
上市公司的融资平台的作用,或许确实可以支撑经营者这样的任性和韧性,但这需要股东的理解和支持。在目前这种较为浮躁的风气下,能坚决支持这种可能没有回报且有可能坚持不到最终胜利的热点项目(遑论如今的科技创新让热点极为短命),相信少之又少。毕竟在此前各种热点中,我们看过了尚未朝阳就已经夕阳的那些项目,典型的如“风光”:风能和太阳能。这些曾是多么耀人眼目的概念,吸引了多少资本来炒作,后来却发展到弃风弃光的局面,资本在其间的悲催,已然成为一种深刻的教训。
其实,定增跨界项目也许不会一刀切,但监管从严将有百利而无一害。上市公司“投资饥渴症”多年来并未得到有效遏制,而其中有多少属于并不正当的目的,局外人很难弄清楚。因此,一直提倡理性投资的本栏,认为投资者一定要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不要见风就是雨,这样才能避免成为“韭菜”被收割的风险。(下)
林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