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通尘埃落地,而市场回应的似乎是“一地鸡毛”,“见光死”的感觉看起来非常强烈。笔者觉得,市场的这种反应是正常不过的,只要将什么“题材化”了,结局就会是这样的。不过,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后沪港通”时代却才刚开启,作为投资者,可能也需要为未来的市场可能出现的变化未雨绸缪。
之前市场在预测中出现了一些明显的误区。比如关于AH股比价效应,大家都认为会抹平(笔者也持此观点,不过着眼点在长期,短期则未必,另外抹平的方式也需要观察)。大盘绩优股,A股股价比H股便宜;与此同时,绩差股则倒过来。当市场启动A股大盘绩优股去补差价时,敏感的投资者认为可以买绩差股中极度便宜的H股,不成想沪港通联通之后,沪股通额度用完,港股通却清淡异常,即使价高的绩差A股并未下跌,但绩差H股高开之后却暴跌——举个例子,东北电气上周五A股3.98元,H股2.77港元(合2.19元人民币);周一A股涨到4.04元,H股跌了13.36%至2.4港元,差价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这可能让看重其价差的A股投资者一出海就要呛水了。又比如那些被称为“稀缺”的品种——即只有A股或者H股的公司,由于没有比价效应,此前的股价涨跌要“自由”一些,但早有提早介入者,等着沪港通开闸卖个好价钱,于是“见光死”基本上就在这些品种身上应验了,比如中国移动(0941.HK)、港交所(0388.HK),当天都是高开低走。
本栏曾探讨过资金流向问题,认为只要A股赚钱效应不失,业内所担忧的资金流向更加成熟的港股市场的问题就暂时不会发生。从周一观察,这一点似乎是没错的。不过,周一并不具有典型意义,无法代表未来就是这样,主要原因也许在于A股投资者对港股操作的许多细节尚有一个适应过程。如果未来A股市场没有受到港股市场的触动,将一直被诟病的缺陷逐渐修补好,则当赚钱效应难以为继时,我们还是需要提防资金逃离导致的资金失血现象发生。
实际上,从投资角度看,所谓港股通的双赢,应该是从市场治理和投资选择方面去考量的。就眼下而言,投资者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风险暂时反而是增加了的,这里面包括我们对行情的预测、复杂性将会增加等等。
加载中,请稍候......